“再没人要我,可能真要去打野球了。” 这话从一个CBA职业球员嘴里说出来,你品品,得是多绝望。 这就是一年前的黄荣奇,职业生涯悬在半空,饭碗眼看就要丢了。 然后呢? 广东队,朱芳雨,伸手拉了他一把。给了他一口饭吃,更给了他一个能被所有人看到的舞台。 他在广东那一年,怎么说呢,就是把每次上场都当成最后一战来打。 玩命地防守,满场飞奔,他心里门儿清,这机会是“借”来的,得玩命珍惜。 后来,他还是走了。 因为教练的战术板上,需要另一个人的三分球。 就这么简单,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多为什么,更多的是“没办法”。 你以为他会抱怨?会意难平? 恰恰相反。 他转头加盟新东家,拿着一份相当可观的合同,然后对着镜头,发自肺腑地感谢广东队,感谢每一个给过他机会的人。 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傻”,不懂得为自己叫屈。 这才是顶级的人间清醒好吗。 他比谁都明白,广东队给他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能让全联盟重新估价他的“橱窗”。 他在这个橱窗里,拼了命展示了自己最值钱的东西: 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你给我一分机会,我还你十分拼命”的靠谱。 一种知恩图报、好聚好散的体面。 这玩意儿,比数据值钱多了。 所以你看,他的路,一下就走宽了。 说白了,球场就是个小职场。 到最后你会发现,决定你走多远的,有时候真不是你的能力有多顶尖,而是你这个人,到底“行不行”。 人品,才是一个人最硬的通行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