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很多同学考上公务员后,马上就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 今天我和几个同行沟通,

为什么很多同学考上公务员后,马上就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 今天我和几个同行沟通,大家普遍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多了好多考上公务员或者是编制的学生来找我们咨询非全日制考研。我之前在视频里讲过,其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在上课差异性上有区别,但至于双证啊,国家认可度啊,未来的职业晋升啊两者基本差不多。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说我都有工作了,我还遭那罪去学习干嘛呀?我给大家分析几点即便编制上岸后,还去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原因? 说个我身边最真实的例子,表弟去年考上了家乡县城的公务员,入职不到半年就报了非全日制的公共管理硕士。我当时纳闷,放着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不过,非要下班后抱着书本读到深夜,图啥?他一句话点透:“姐,你以为编制是终点?我同科室三个年轻人,俩都是研究生学历,年底评优的时候,领导提都没提我,只说‘年轻人要多沉淀,学历也是沉淀的一部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查过近年多地公务员晋升公示就知道,省直单位副科级干部选拔中,研究生学历占比已经从五年前的38%涨到了现在的62%,很多基层单位的中层岗位,甚至明确把“硕士及以上学历”列为优先条件。不是单位故意卡学历,而是体制内的竞争早就从“考上”转向了“站稳”。同样是入职三年,别人拿着研究生文凭能参与的选调、挂职、专项任务,本科生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表弟说,他单位有个前辈,业务能力顶尖,却因为学历卡在科员岗八年,眼睁睁看着比自己晚来的研究生同事一步步晋升,最后只能感叹“一步差,步步差”。 更现实的是工资待遇的直接挂钩。根据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硕士研究生转正后定级为二十四级,本科生则是二十五级,看似只差一级,每月基本工资就差300-500元,再加上公积金、绩效奖金的配套差距,一年下来差出小一万。这还不算隐性福利,很多单位的人才补贴、住房补贴,都明确向研究生学历倾斜。我认识的一个街道办公务员,考上非全后不仅每月多拿400元学历补贴,还凭着文凭申请到了当地的人才公寓,省下的房租比学费还多。对刚入职、工资不高的年轻人来说,这笔账算下来太划算。 别以为只有基层公务员才需要拼学历,省直、部委的岗位竞争更激烈。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国考考上某部委的学员,入职第一天就发现,同批次录取的20多个人里,15个是研究生,其中8个还在备考非全博士。他说单位里流传着一句话:“本科是入场券,硕士是通行证,博士是晋升加速器。”现在体制内的工作早就不是“一杯茶一张报”,数字政务、乡村振兴、应急管理这些新领域,需要的是专业知识支撑。他负责的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涉及大数据、信息化管理等内容,本科时学的基础理论根本不够用,只能靠非全课程补短板,不然连领导布置的任务都听不懂。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资源,是体制内难得的人脉宝库。一起上课的同学,大多是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公职人员,有法院的、教育局的、卫健委的,甚至还有国企的中层。平时上课交流案例,周末组织线下研讨,很多工作中卡壳的难题,可能同学一句话就能点拨;遇到跨部门协作的事情,一个电话就能打通关节。有个学员就跟我说,她考非全时认识了市发改委的同学,后来她们单位申请的乡村振兴项目,正是靠着这位同学的指导才顺利通过审批,这比自己闷头跑流程省了太多事。 很多人觉得“考上编制就躺平”,其实是对体制内的误解。现在的公务员队伍,早就不是“熬资历”就能晋升的时代了。你不进步,自然有人踩着你的肩膀往上走。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成为香饽饽,不是大家喜欢自找苦吃,而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所有的努力都有明确的功利性——要么涨工资,要么获机会,要么拓人脉。那些嘲笑“没必要遭罪”的人,可能没见过别人因为学历不够错失机会的遗憾,也没体会过手里握着硬文凭的底气。 当然,不是所有公务员都适合考非全。如果你的岗位技术含量低、晋升空间小,或者根本没有学历挂钩的福利,盲目跟风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对大多数有追求、想往上走的年轻人来说,非全不是“镀金”,而是实实在在的“充电”,是在体制内站稳脚跟的必要投资。 体制内的稳定,从来不是躺平的资本,而是持续成长的底气。那些考上编制就急着备考非全的年轻人,恰恰是看清了现实: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立足的能力。学历或许不能决定一切,但它能给你更多选择的权利,让你在竞争中少走弯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