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年了,中国企业炼一吨铜能赚多少钱?答案是不赚钱,还要倒贴2000块。但就算是炼一吨亏一吨,中国今年的精炼铜产量还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相关企业的利润和股价也在今年达到了新高。这说明中国的冶炼厂一定还有另类的方式赚钱。铜这东西,中国不差炼的能力,差的是原料。我们从国外进口大量铜精矿回来冶炼,过程里费电、费人工、还得交环保成本,铜价又偏低,一吨炼出来下来就是亏。光靠卖铜本身,那是真不顶用。可问题是,炼铜厂还越建越多,生产线越投越大,产能越干越猛,难不成这些企业都是奔着亏钱去的?当然不是。铜的冶炼其实是个“顺带出宝”的过程。铜只是主产品,除了它,炉子里还能顺带“炼”出别的东西,最值钱的就是金、银,还有硫酸。尤其硫酸,这玩意以前不值钱,现在可是香饽饽。电池、化肥、化工、锂电材料全都离不开它,价格跟着涨了好几轮。不少冶炼厂现在的盈利主力根本不是铜,是这些“副产品”。说个有意思的现象,铜亏得越多,黄金和硫酸反而赚得越多。因为你得炼的铜量大,副产品自然也就多。等于说,铜成了“保底”,副产品成了“真金白银”。中国现在的冶炼厂,很多都已经不靠铜本身赚钱了,靠的是把副产品榨干用尽。你看着他们炼铜亏,其实人家在副产品上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一个关键点,国家政策在背后也没少给力。从“双碳”到“新能源”,国家对有色金属产业链的支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升级这些方面。很多冶炼厂通过技术改造,把原来的污染排放变成了资源回收,拿到了政策红利。比如那些把硫酸回收做得好的企业,不仅能卖得出高价硫酸。还能拿到绿色积分、项目补贴,算下来账本比纯炼铜合算得多。而且现在国际局势也变了。前几年拉美国家比如秘鲁、智利这些铜矿大国,政局有波动,产量时好时坏,运费也高。加上美元利率变动、通胀压力、地缘冲突等等,铜精矿的进口成本也不稳定。国内冶炼厂干脆抱团谈价,一边压低铜矿采购价。一边加快副产品提纯技术,靠技术吃饭。这种“低买高卖副产品”的逻辑,反而让他们在这场游戏里活得更久。还有一层比较隐蔽的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冶炼厂其实越来越“链条化”。他们不仅仅是把铜炼出来就完事了,而是干起了上下游。比如自家搞点新能源材料厂、锂电池厂、甚至搞点化工合资公司,铜冶炼只是一个环节,真正的利润是在整个产业链中“流动”起来。你看着铜在亏,实际上企业靠着别的环节把利润补回来了。有人形容这是“铜是门面,链条才是饭碗”。如果再往历史看一眼,其实这逻辑也不是新鲜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冶炼厂也干过类似的事,靠副产品、靠技术、靠链条,把亏本的主业变成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引擎”。中国现在走的路,其实就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找到了一个既能保产能、又能保利润的方式。所以今年的局面,看着一吨铜亏两千,但其实是表面现象。中国的铜冶炼厂早就不靠铜赚钱了,而是靠技术、靠副产品、靠产业链来维持利润。更何况这套打法不仅能赚钱,还能配合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带动整个有色金属产业升级。你问他们为什么还在炼铜?他们可能心里想的是,不炼铜,哪来那么多赚钱的硫酸和黄金?从这个角度看,铜亏不亏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亏的是铜,赚的是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