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绒服出厂价已逼近千元”“300元能买到真羽绒服吗”……近日,与气温一同牵动市场的,还有鸭绒的价格:羽绒金网11月25日的数据显示,白鸭绒价格已飙升至564.06元/公斤,同比上涨11.91%。
今年鸭绒价格为何大涨?商场里的羽绒服涨价了吗?羽绒价格未来走势如何?记者多方采访,试图揭开这场“羽毛风暴”的真相。
文/片记者魏银科马玉姝
尹睿张志恒济南报道
鸭子养殖大减产
羽绒需求却增加
当前鸭绒价格是多少?记者咨询了从事羽绒服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周建国。
“当前鸭绒价格约58万元/吨,去年是40多万元/吨。网上说的那个‘17万元/吨’是多年前的价格,噱头而已,不符合当前市场情况。”周建国对热搜词条“1吨鸭绒从17万元涨到58万元”给予澄清。
关于全国鸭绒是否有价格差异,周建国表示,“区别不大,现在信息很发达,北方和南方市场价格基本同步。”而与鸭绒的“亢奋”相比,向来被视为羽绒界“奢侈品”的白鹅绒则显得“冷静”许多。当前价格为938.52元/公斤,同比去年甚至下降了14.66%。不过,其价格绝对值仍是鸭绒的1.7倍左右,且同样处于一年中高位,其间波动幅度更大。
“鹅绒主要用于高端产品,价格比鸭绒高很多。”周建国解释。
一只鸭子的羽毛,如何搅动了整个市场?答案必须从产业链源头寻找。
华鸭集团财务经理王凯庆向记者介绍:“目前小白条鸭的原毛结算价上个月每只涨了5毛,而且比年初也有上涨。这和去年同期原料价格下降的情况正好相反。”这微小的5毛钱,乘以庞大的养殖数量便构成了成本压力的起点。
记者了解到,对于此番上涨的原因,王凯庆和周建国两位业内人士的分析形成了互补印证,主要归结为两大核心矛盾:
第一是在供给端,鸭肉价格低迷引发养殖萎缩,绒毛产量锐减。周建国表示:“鸭肉价格低迷,养殖户亏损严重,鸭子养殖量缩减至此前的1/2到1/3,鸭绒产量随之减少。”鸭肉作为主产品价格不振,导致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削减存栏量,而鸭绒作为副产品,其供应量随之大幅减少。王凯庆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今年鸭子供应量明显减少,鸭肉价格也比去年走低。现在鸭肉每吨4000元左右,去年则是五六千元/吨。”
第二是气候概念与库存周期共振,采购集中爆发。王凯庆分析认为,今年预计冬季寒冷形成消费概念,增强了品牌方对羽绒制品销量的信心。同时,“今年羽绒服市场库存偏少,降温早且需求旺盛。”周建国补充道。
此外,王凯庆还提到一个现象:“部分品牌服饰爆款带动小加工厂模仿,这些小工厂下单晚,集中在近一两个月采购原毛。”这种短期内的集中采购,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缺口,急速推高了价格。
商家活动力度大
衣服价格“涨不动”
原料成本的高涨,是否意味着消费者买的羽绒服必然“身价”倍增?
在济南当下各商圈的服饰商超,羽绒服无疑是绝对主角。某品牌店员向记者证实:“近两年羽绒服的销量明显优于棉服及其他保暖类外套。”她将原因归之于气候变化:“天气冷,消费者就更倾向于选择保暖性更强、更轻便的羽绒服。”
关于羽绒服的价格浮动,该店员表示:“近几年整体定价趋势有所变化,每年都有一定上浮。”然而,她接着强调,“七折、八折已成为常规促销活动,折扣周期转换也比较快,叠加‘折上折’等优惠后,实际成交价与以前相比差距不大。”这表明,品牌方通过灵活的定价和促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成本压力,避免直接冲击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神经。
消费者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点。有消费者表示“没有太大感觉”,并指出“现在很多电商直播间里,羽绒服都在搞促销,有的打折力度还很大,几百块钱就能买一件。”更有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分享反季购物心得:“我夏天买的一件羽绒服,原价999元,撤柜后289元,而我买到手花了99元。”还有消费者表示,羽绒服是耐用品,“买一件穿好多年”,购买频率不高。这种理性消费观念,使得终端市场并未出现因原料涨价而引发的恐慌性购买。
在价格博弈之外,羽绒服产品本身也在进化。上述品牌店员介绍,今年羽绒服在填充材质上有所升级,“选用大颗粒鸭绒,蓬松度更高,保暖效果更好”,并且工艺提升,“对羽绒服做了分段工艺处理,做到了可机洗状态,更便于打理”。
此次鸭绒涨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养殖产业周期、气候预期、市场需求脉冲和行业库存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王凯庆也提到了市场的短期反复:“‘双十一’落幕及气温偏暖曾使羽绒制品短期消费热度降温,羽绒行情回落,但新寒潮酝酿让市场对终端销量信心增强,原料端高位调整后趋于企稳。”
羽绒金网的预测指出,鸭毛价格高位回调将有助于缓解羽绒行业的成本压力,市场将逐渐回归由需求主导的平稳格局。对于消费者而言,冬日保暖是刚需,但选择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