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现实的一段话: “渐渐老去,五十岁的70后,要尽量过“局部退休”的生活了。五十岁之前攒够一定的存款是安稳退休的基本保障。努力辅佐扶持儿女自立自强独当一面是退休前最大的远见。学会接受现实,职场上懂得退居二线,保养身体健康,少加班,别和年轻人较劲,腾出时间去锻炼,去旅行,心灵也排空。” 上周整理书房,在抽屉深处翻出三十年前的笔记本。墨蓝色的封皮已褪色,内页密密麻麻记满会议纪要、项目进度、客户联系方式。我随手翻开一页,看到1998年5月的工作安排:连续三周无休,每天工作14小时,页边用红笔写着"必须拿下这个项目"。 字迹潦草,透着当年的拼劲。我把笔记本扔进废纸箱,像告别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我五十整。生日那天清晨,我在阳台打太极,看见楼下老陈穿着笔挺的西装,拎着公文包匆匆赶地铁。他比我大五岁,还在为晋升拼命。我突然想起三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行色匆匆,直到某天在会议室突然头晕,医生说这是长期透支的警告。 那一刻我明白了,五十岁的70后,要尽量过"局部退休"的生活了。 转变从去年开始。公司来了个90后副总,思路敏捷,充满锐气。第一次听他做汇报,我下意识想纠正几个细节,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会后,我主动找他:"新项目你来牵头,我配合。"他惊讶地看着我,随即露出感激的神色。 职场上懂得退居二线,别和年轻人较劲。 这是智慧,更是自保。 现在,我每天六点起床,去公园快走四十分钟。晨光中,很多同龄人在锻炼。老张在打太极,他说上个月刚做完心脏支架;李姐在慢跑,她女儿在国外,她说"要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孩子添麻烦"。 保养身体健康,少加班,腾出时间去锻炼。 这不是偷懒,是对余生负责。 上个月,儿子说要创业。要是以前,我肯定反对找个稳定工作多好。但这次,我拿出二十万积蓄:"拿去试试,失败了就回来,家里有饭。" 妻子说我太宠孩子。我说:"努力辅佐扶持儿女自立自强独当一面是退休前最大的远见。 我们这代人,不就是太缺试错的勇气吗?" 儿子搬出去那天,我看着空了一半的衣柜,突然理解了父母的孤独。但更多的是欣慰他终于要学会自己飞翔了。 最让我享受的,是重新拾起的阅读时光。年轻时为了考证读书,现在纯粹为兴趣。上周读完《瓦尔登湖》,在扉页写道:"五十岁才懂,心灵的富足比职位高低重要。" 心灵也排空, 把焦虑、攀比、不甘都清空,才能装进清风明月。 昨天和老同学聚会,大家不再攀比职位收入,而是聊养生、旅行、子女。有人说准备去云南旅居,有人在学书法,还有人在社区做义工。我们都笑了,五十岁之前攒够一定的存款是安稳退休的基本保障。 幸好,我们都做到了。 聚会散场时,晚风清凉。我慢慢散步回家,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急着赶下一场。阳台上,妻子在给新买的花浇水。客厅里亮着温暖的灯,茶具静静地等着我。 这就是"局部退休"吧。不再疲于奔命,但也没完全停下。像秋天的树,叶子一片片落下,枝干却更显清晰有力。工作还在做,只是不再拼命;应酬还在参加,但懂得取舍;钱还在赚,可明白够用就好。 《菜根谭》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五十岁,终于学会让日子慢下来。这种慢,不是懈怠,是历经千帆后的从容。 推开窗,夜空中星光淡淡。我想起梭罗的话:"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五十岁,或许正是扎入生活的最好时机用更从容的姿态,更清醒的头脑,更懂得珍惜的心。 五十岁,恰如行至山腰,俯瞰来路艰辛,仰望前路从容。对70后这一代而言,这既是一个收获的时节,更是一个需要重新规划航程的转折点。"局部退休"并非退缩,而是一种更具智慧的生命策略,是在充分认知自我与时代后的清醒选择。 木心先生曾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五十岁之后,我们不再需要证明自己,而是要活出自己。从"全速前进"切换到"张弛有度",在看似"冷清"的节奏中,找到内心真正的丰盈与热烈。 古人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个能够独立、有担当的子女,是父母晚年最好的"精神养老金"。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强调:"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从容"与"选择"都将是无源之水。70后经历了经济的腾飞与时代的红利,更应懂得在丰年时为荒年储粮,在创造期时为收获期规划,这是对自己一生辛劳最基本的负责。 佛家有个智慧的观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不执着于某一处,才能生机勃勃。排空对权力的迷恋,才能发现平凡生活的乐趣;排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富足;排空与同龄人无谓的比较,才能安享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并非走下坡路,而是攀上人生另一座高峰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再急于赶路,而是学会了欣赏风景;不再争夺锦标,而是享受游戏本身。 如此,人生的下半场,方能真正活出宽度与厚度,在"局部"的收束中,获得"整体"的丰盈与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