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北魏“畿上塞围”长城遗址:蜿蜒千年见证民族融合史

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期间,朔州市右玉县一处沉睡千年的北魏“畿上塞围”长城遗址被正式确认。这处藏身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沟壑纵横土山之上的遗址,不仅填补了区域内北魏长城遗存的细节空白,更成为解读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实物密码。

据普查队员实地勘测,该遗址全长约365米,以黄土夯筑为主,部分断口夹杂少量小砂石,夯土层虽历经千年侵蚀已不明显,但遗存形制完整,整体保存状况良好。遗址现存高度在0.5至2米之间,走向由南向北延伸后,转为东北-西南偏走,地表长满杂草,中间分布着3处宽度1至3米的豁口。

遗址周边环境颇具特色,东侧紧邻通往旧云石堡的土路,西侧为林地与沟壑,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是村民近年种植的植被。当地村民世代称其为“墙壕”或“边墙壕”,这一俗称也为遗址的初步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局势:拓跋鲜卑人口较少,而北方各族人口众多,曾建立前燕、后燕等政权的慕容鲜卑部族令北魏忌惮,漠北柔然的频繁南侵与南方刘宋王朝的潜在呼应,更对北魏畿内稳定构成威胁。为保障农业生产、筑牢防御屏障,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令,征调司、幽、定、冀四州十万民力修筑“畿上塞围”,其范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涵盖今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市一带,而右玉县(古称善无)正处于这一核心区域。

作为北魏长城建筑的独创形制,“畿上塞围”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是北魏时期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军事策略与社会风貌的直观见证,记录了北方民族迁徙、碰撞与融合的轨迹,其独特的夯筑工艺与走向布局也为研究北魏建筑艺术提供了鲜活样本。如今,这处遗址更成为凝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的精神符号,彰显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与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内核。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刘俊卿通讯员程菁菁

点评

右玉县“四普”工作队队长武鑫:

结合相关史料记载与实地调查结果,我们已初步确认这一段365米长的遗址为北魏时期“畿上塞围”长城遗存。尽管年代久远,部分遗存历经风化,但遗址形制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其发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它不仅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军事部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更对探析当时的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为进一步还原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图景补充了关键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