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他所在的公司打算开拓海外市场,巴西成为了重点考察对象。
然而,一提到巴西市场,他又满脸愁容,因为听闻那里的营商环境复杂,挑战重重。
这让我不禁对中国企业在巴西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浓厚兴趣。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市场潜力巨大,吸引着众多中国企业前去闯荡。
但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同时也布满了荆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中国企业在巴西市场的那些事儿,看看它们的成功与挫折。

折戟沉沙:那些在巴西受挫的企业
先来说说赛力斯,这个曾经雄心勃勃进军巴西市场的中国新能源车企。
2023年,赛力斯怀揣着在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市场大干一场的梦想,在圣保罗举行了拉丁美洲品牌发布会及万台级新能源汽车签约仪式,当时那阵势,仿佛已经在巴西市场站稳了脚跟。
可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2024年,赛力斯在巴西仅仅卖出了8辆车,最后不得不停止在巴西的运营 ,曾经的壮志豪情瞬间化为泡影。
赛力斯的失败,一方面是对巴西市场需求预估过于乐观,前期市场调研不足,对当地消费者偏好、基础设施等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巴西市场竞争激烈,本土车企和其他国际品牌早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赛力斯作为后来者,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巴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续航焦虑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其在巴西市场铩羽而归。
同样在巴西遭遇滑铁卢的还有康希诺。
2021年,全球疫情肆虐,疫苗成为了抢手货。康希诺瞅准机会,和巴西当地制药商Belcher达成合作,打算把自家的新冠疫苗打进巴西市场。
当时,康希诺向Belcher出具授权函,让其代表自己与当地政府机构就疫苗注册和商业化进行协商洽谈。可后来因为合作条件没谈拢,康希诺撤销了授权,疫苗紧急使用授权申请也被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拒绝 。
2024年,Belcher公司起诉康希诺,要求支付收益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共计约人民币2.4亿元 。
这一场跨国纠纷,让康希诺焦头烂额,新冠疫苗也没能在巴西市场打开局面。康希诺的困境,根源在于国际疫苗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不畅和对当地法规政策的理解偏差,导致合作破裂,不仅损失了市场机会,还陷入法律纠纷。
再把目光投向曾经的国产手机巨头们。

多年前,华为和中兴都曾试图打入巴西智能机市场,投入了不少资源和精力。
但由于当时对巴西市场的渠道特点、消费者需求把握不够精准,加上巴西对本国电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高昂的税费让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缺乏价格竞争力,最终不得不退出。后来在2015年再次进入时,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
小米在2015年进军巴西市场,推出红米2和红米2 Pro两款手机。但在巴西,线下是手机的主要销售渠道,而小米销售渠道以线上为主,水土不服。
并且,巴西对于本国电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高昂的税费迫使三星、LG、索尼等企业均在当地进行CKD(全散装件组装)。小米虽由富士康巴西工厂代工,但本地采购和进口配件的模式并无优势。
面对税制复杂且不透明的苛刻条件,品牌认知度还不足的小米面临的竞争环境十分艰难,最终改变巴西市场策略,短期不再发布新款手机,团队返回中国 。
这些手机企业的受挫,反映出对巴西独特市场环境和政策缺乏足够应对策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也未能有效开展。
成功范例:比亚迪与TCL的逆袭之路
在众多企业折戟的巴西市场,也有成功的典范。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是大放异彩。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比亚迪带着自家的新能源汽车强势进入巴西市场。凭借先进的电池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丰富多样的车型选择,比亚迪迅速赢得了巴西消费者的青睐。

2025年上半年,巴西新能源汽车注册量数据一公布,比亚迪直接霸榜,销量高达47107辆 ,是第二名到第十名总和的两倍还要多。
比亚迪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积极与当地供应商合作,建立本地化供应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同时,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在巴西各地建立了完善的售后网络,让消费者买车放心,用车舒心。
不过,比亚迪在巴西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因建造外包公司的劳工环境问题陷入风波,被巴西劳工检察院提出巨额赔偿、个人损害赔偿以及强制合规等诉求,但比亚迪积极回应,涉事公司员工出镜否认“条件艰苦”相关报道 。
家电行业的TCL在巴西同样成绩斐然。
2016年,TCL初入巴西市场时,知名度并不高。但TCL针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赛事,看球喜欢用大屏幕电视的特点,推出了超大屏幕的智能电视,还融入了智能家居生态,一下子就击中了巴西消费者的心。
同时,TCL在巴西当地建立了空调和电视制造基地,与本地供应链深度磨合,输出中国制造经验,实现了巴西制造、中国标准。
不仅如此,TCL长期赞助巴西当地的足球赛事,通过足球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情感链接,推动中巴文化的融合。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显著。到2024年,TCL电视在巴西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18.8%,空调业务也进入了前五 。
巴西市场的难点剖析
为什么有些中国企业在巴西能取得成功,而有些却折戟沉沙呢?这就得深入剖析巴西市场的难点了。
巴西的政策法规复杂多变,令人捉摸不透。就拿汽车行业来说,2024年1月起,巴西恢复征收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还出台政策刺激本土汽车生产 。
这对于想要进入巴西市场的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关税一提高,进口车的成本就增加了,价格优势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而且,巴西在环保、劳工、税务等方面的法规也非常严格,企业要是不熟悉这些法规,很容易就会陷入法律纠纷。例如,在劳工方面,巴西对员工权益保障十分重视,工作时间、劳动环境等都有严格规定,企业一旦违规,可能面临高额赔偿和处罚。
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物流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对于依赖供应链和物流的企业来说,影响巨大。货物运输时间长,可能导致库存积压;物流成本高,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而且,巴西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企业要想全面覆盖巴西市场,难度可想而知。比如北部地区气候炎热,对制冷设备需求大,但运输路途遥远,物流配送困难;而南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消费者对高端产品有一定需求,但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巴西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购买行为也和国内有很大不同。
巴西人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在购物时除了关注价格,也很看重产品的品牌形象和购物体验。

如果企业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就很难做到精准定位,也就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比如在营销活动中,若不融入巴西当地的文化元素和热点话题,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巴西市场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那些成功的中国企业,无一不是深入了解巴西市场,积极适应巴西的政策法规和文化环境,通过本地化运营、技术创新等方式,才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而那些受挫的企业,也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让大家明白,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像巴西这样复杂的市场,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谨慎前行。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在巴西市场取得成功,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