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何夷陵之战后曹丕不攻蜀汉反而攻打东吴? 夷陵之战后曹丕选择攻吴而非伐蜀,本质

为何夷陵之战后曹丕不攻蜀汉反而攻打东吴? 夷陵之战后曹丕选择攻吴而非伐蜀,本质是曹魏政权基于现实利益的战略权衡。这场决策的背后,藏着比战场胜负更复杂的政治账。 当刘备在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时,曹魏朝堂的气氛微妙。此前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曾向曹丕称臣纳贡,甚至承诺送长子孙登为质。 曹丕虽知孙权示弱是权宜之计,却仍选择"坐山观虎斗"——他赌的是吴蜀两败俱伤。然而战局发展超出预期:刘备溃败太快,吴军主力未伤筋动骨,反而陈兵永安城下,摆出西进姿态。 此时的蜀汉虽损兵折将,但刘备退守白帝城后,赵云率两万援军火速驰援,永安防线骤然稳固。更关键的是,蜀汉北境始终屯驻着魏延的汉中守军,曹魏若此时攻蜀,不仅要翻越八百里蜀道,还要防备东吴从荆州侧翼偷袭——这种风险,曹丕赌不起。 相比之下,东吴的破绽更致命。孙权在战后拒绝兑现质子承诺,甚至在边境增兵,摆明了"利用曹魏牵制蜀汉"的心思。曹丕需要一场胜利巩固篡汉后的合法性,而孙权的背约正好提供了"吊民伐罪"的借口。 从地理上看,曹魏与东吴的边界在江淮平原,曹军可沿淮水直抵长江,合肥、寿春等军事重镇早已囤积粮草。伐吴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兵力,水军虽弱,但步骑优势在平原地带更易发挥。 反观蜀汉,自关羽失荆州后,魏蜀边界退至汉中群山,子午谷、褒斜道等险隘易守难攻,曹操当年汉中撤军的教训犹存,曹丕不想重蹈覆辙。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三国实力的此消彼长。荆州易主后,东吴版图扩张至三峡东口,控制着长江中下游的粮赋重地,人口兵力已达蜀汉两倍。曹魏朝堂普遍认为,东吴才是未来最大威胁——若放任孙权整合荆州资源,江南政权将具备划江而治的资本。 而蜀汉经此一败,蜷缩益州一隅,短期内再无东出之力。这种"打强不打弱"的逻辑,暗合"远交近攻"的传统策略。 曹丕清楚,此时伐蜀虽可能占些便宜,但东吴必然趁机北上淮南,反而让曹魏陷入两线作战;而攻吴既能遏制孙权扩张,又可威慑蜀汉,更符合"先弱后强"的次第。 此外,曹丕个人的权力诉求不容忽视。其父曹操一生未能跨过长江,曹丕急于通过击败东吴证明自己。伐吴前,他特意调遣青州兵参战,借机削弱臧霸等地方豪强的兵权——这种"对外战争解决内部问题"的手法,在三国君主中并不罕见。 当吴军在洞口、濡须口与曹军对峙时,曹丕亲率水师巡江,表面是督军,实则是向天下彰显"代汉正统"的武力。 至于蜀汉,刘备败亡后诸葛亮忙于内政,遣使通好的姿态让曹丕暂时找不到出兵理由——毕竟,一个主动示弱的邻居,比一个反复无常的盟友更符合曹魏的利益。 这场决策的本质,是曹魏基于地缘、实力、政治多重因素的理性选择。夷陵之战后的三国,已非简单的强弱对抗,而是形成了微妙的三角平衡:蜀汉需要联吴抗曹,东吴需要借魏拒蜀,曹魏则要维持"吴蜀互耗"的局面。 曹丕攻吴,既是对孙权背约的惩罚,更是防止东吴一家独大的必要手段。至于蜀汉,那片"难于上青天"的山川,终究不是曹魏此刻愿意啃的硬骨头。 历史证明,这种选择虽未灭吴,却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埋下了伏笔——毕竟,当蜀汉在诸葛亮治理下恢复元气时,曹魏早已通过江淮屯田,筑牢了南征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