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风焉】你首先是你自己

最近,一位朋友的深夜朋友圈让我感触颇深:“凌晨两点,刚刚做完明天要用的PPT,突然看到镜子里面色憔悴的自己,竟想不起上一

最近,一位朋友的深夜朋友圈让我感触颇深:“凌晨两点,刚刚做完明天要用的PPT,突然看到镜子里面色憔悴的自己,竟想不起上一次为自己而活是什么时候。”

寥寥数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们总是忙于扮演各种角色——尽责的员工、孝顺的儿女、体贴的伴侣、无私的父母,却在角色转换间,渐渐丢失了最核心的身份:我自己。

当生活的舞台上灯光全部对准他人,我们便成了自己生命中的隐形人。

还记得某年,网络上广为流传的“56岁自驾游阿姨”的故事。她用了大半生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职责,终于在某个清晨决定出发寻找自己。她分享的旅行点滴感动了无数网友,不是因为景色多美,而是因为她眼中重新闪烁的光芒震撼人心——那是一个人在找回自己后特有的神采。

无独有偶,有段时间比较火爆的电影《热辣滚烫》中,乐莹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体态上,更深刻于她眼神的变化。当她终于学会对自己说“看心情”,而不是对他人有求必应,那一刻的觉醒胜过千言万语。这不是自私的宣言,而是自我的重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诗句常被用来咏叹爱情,何尝不能比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那个曾经心怀梦想、眼中有光的你,是否还在层层社会角色的包裹下呼吸?

内耗,常始于自我与角色间的断裂。

我们不断削足适履,勉强自己去符合各种期待,却忽略了最简单的事实——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就像那位因在车库独自起舞而走红的普通女士,她在采访中的话朴实却深刻:“每天那十五分钟,我不是任何人的谁,我只是个爱跳舞的女孩。”

认识一位年轻母亲,她每周日上午都会“失踪”三小时。不是去购物或做美容,只是独自到咖啡馆读书画画。起初家人不解,直到他们发现,这几小时的“自私”让她归来时容光焕发,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

苏轼在《临江仙》中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千百年来,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世俗洪流中,如何保有自我而不随波逐流?

找回自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出走,而是日常中的微小坚守。

它可以是清晨十分钟的静坐,可以是重拾荒废多年的爱好,也可以只是学会在疲惫时说“不”。我的作家朋友在陷入创作瓶颈后,没有强迫自己继续写作,反而回归童年喜爱的陶艺。在泥土的芬芳中,她找回了触摸生命本质的感动,也意外地突破了职业瓶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豪迈,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不依附于任何社会角色,它根植于存在本身——我存在,故我有价值。

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他人的依靠。这不是自私,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就像飞机上的安全须知提醒我们,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无法真正滋养他人。

今夜,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不被任何角色定义,我是谁?我喜爱什么?什么让我心跳加速?

答案,或许就藏在夕阳的余晖中,在那本蒙尘的日记里,在那首曾经最爱的老歌旋律间。寻找回来路上迷失的那个自己,不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为了让生命的底色更加鲜亮饱满。

当你重新拥抱自己,世界也会以更温柔的方式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