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红军长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但鲜有人知,为什么长征的最终目的地,会选择陕北。这在其中,国民党的一封报纸立了大功。
长征(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时间回到1934年秋,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中央被迫开始战略性转移,也就是长征,而在长征之初,就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中央红军面前。
那就是这么多人,要走到哪儿呢?去哪儿才会有中央红军的立足之地呢?
一开始,这个问题中央红军自己也没有答案,只能一边走,一边打,一边看。在运动中调整目标与方向。
等到走过一段路程后,中央红军初始将目标定在了湘西,因为此地有着贺龙元帅与任弼时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且在湘西地界,已经打好了群众基础,有着不错的发展形势。
但当中央红军来到湘西之后,身后的国民党军队也追了过来,在湘江地界与中央红军展开了一场大战,红军遭受到惨重的损失,不得已再次转移。
而在这时,中央红军的目标,就放在了贵州地界,也就是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
过草地(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但等到中央红军运动到贵州后,国民党军队依旧穷追不舍,同时川军、黔军、滇军各路军阀,也不愿意红军坐落在此处,于是在四方围剿下,红军只能再次北上,希望能在北方,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等到走到川北之后,中央红军还是没有定的下来,最后的目的地,对于是要北上,还是要南下,红军内部依旧有着分歧。
而这种情况,则就是一直持续到了1935年9月,一封报纸的突然出现。
当时,毛主席因为长征连续跋涉,已经许久没有与外界沟通,无法知晓外界消息。
在他来到一个名叫哈达铺的小镇后,意外知晓这里有一个报纸铺,毛主席很高兴,就让人给他搞点报纸来,看看外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而这一看不要急,竟然让毛主席找到了长征最后的目的地。
过雪山(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当时,翻看着报纸时,一张《大公报》上的消息,瞬间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只见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已与刘子丹的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合”。
同时,这封报纸上,还有着这么一则消息。
陕西北部,有刘子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5000余人,与数十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且非常活跃。
而在另一张报纸上,则又讲述了这么一则事情。
阎锡山对于陕北地区的共产党,忧心忡忡。整个陕北二十三县,完全掌握在共产党手里的有8县,剩余的都在共产党的影响之下。
而就是这两封报纸,瞬间让毛主席定下了长征的最终目标,那就是陕北,在陕北建立根据地。
这个决定,是相当正确的。
一是,陕北地区还有一支红军队伍,且已经建立好根据地,有着十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在陕北地区,国民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只有阎锡山这一地方军阀势力,而我们都知道,在国民党内部,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矛盾是十分剧烈的。因此,在陕北,蒋介石的影响力,几乎等同于没有。
红军长征(取材网络,侵权必删)
同时,陕北也靠近抗日的第一线,红军可以更好的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起统一全民族抗日战线。
而后面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陕北的正确性。红军不仅在此地发扬光大,更是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寻先烈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创作不易,觉得小编写的还不错的话,给小编点一个免费的赞呗,关注走一走,好运天天有。如果能给朋友们分享一下小编的文章那就更好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