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她又背着相机出去了,这月都第8次了吧?”
我刚走出教学楼,身后就传来细碎的议论声。不用回头也知道,她们在说我和王总的“特殊关系”——毕竟一个学新媒体的女大学生,两个学期就攒够五万创业启动资金,确实容易让人多想。
可只有我自己清楚,每次从王总的农产品公司出来,我包里装的不是“好处”,是写满修改意见的策划案,是拍了一下午的素材卡,是沾满泥土的运动鞋——那是去田间拍农户故事时蹭的。
我的创业梦,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学新媒体运营的我,想做一个“校园文创+本地风物”的短视频账号,把老校徽做成钥匙扣,把家乡的剪纸融入文创产品。可梦想刚发芽就被现实浇了冷水:买一套专业拍摄设备要两万,找推广渠道还要钱,我兼职发传单攒的钱,连零头都不够。
我试过接网上的剪视频兼职,老板只让我套模板,一分钟给五块钱,熬到凌晨改十遍,连署名权都没有。有次我把自己做的账号策划案发给一家文创公司,对方回复:“学生做的太幼稚,先去打两年工再说。”
转机是在校园创业分享会上。做农产品的王总拿着手机叹气:“我们的账号粉丝涨得快,可直播时问的多买的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我脑子一热,从书包里翻出提前准备的优化方案——那是我分析了他们账号三个月数据,结合农产品用户特点写的。
“您的账号光讲产品好,没讲‘为什么好’。”我指着方案里的用户画像,“买农产品的多是宝妈和上班族,她们信农户故事,信真实测评。您得把田间采摘的过程拍出来,让农户自己说种植方法。”
王总盯着方案看了二十分钟,突然拍了下桌子:“小姑娘,我找了三个运营团队都没说到点子上。你愿不愿意来帮我?每月我们见8次面,你带我的人拍、教他们剪,线上随时沟通,每次服务我给你一千五,做得好再加。”
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不仅是赚钱,更是练手的机会。第一次去公司,我就带着王总的团队去了郊区的蔬菜基地。农户张大爷不好意思上镜,我蹲在田埂上跟他聊了半小时家常,拍他给蔬菜浇水的特写,让他说“我种的菜没打农药,孙子都天天吃”。这条视频发出去,当天就卖出了两百斤菠菜。
“服务”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每月8次线下,我要带团队拍素材、改脚本、练直播话术;线上更忙,凌晨两点还在回复他们的剪辑问题,周末要帮他们做数据复盘。有次直播时突然断播,我顶着大雨从学校跑到公司,用备用手机重新开播,光调试设备就忙得满头汗。
王总看在眼里,第二个月就把每次的报酬涨到两千:“你帮我的账号从月销三万做到十万,这点钱不算什么。”我把每笔报酬都存起来,一部分买了二手相机,一部分留作创业启动资金,自己还是穿着几十块的T恤,吃食堂的平价套餐。
流言是从上个月开始的。有同学看到我坐王总的车去基地拍素材(那天雨太大,王总顺路送我),照片被发在校园群里,配文“女大学生傍上农产品老板”。紧接着,“一个月去8次公司”“攒钱靠捷径”的说法就传开了。
我在宿舍哭了一场,王总得知后,特意给我发消息:“别在意别人说什么,咱们用结果说话。下个月我去你们学校做推广,你上台讲,让大家知道你的本事。”
推广活动那天,我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上台,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夹。“这是我给王总做的第一版策划案,改了11遍;这是三个月的数据分析表,销量涨了320%;这是农户们给我的感谢信,因为账号火了,他们的菜不愁卖了。”我翻着资料,声音越来越稳,“我每月去8次公司,是教团队拍视频、做直播,这些钱,是我用专业赚来的。”
台下安静了几秒,突然响起掌声。之前议论我的同学红着脸走过来:“对不起,我没搞清楚就乱说话,你的策划案太牛了。”王总站在一旁笑:“我这是捡到宝了,她现在是我的核心运营官。”
现在,我的“校园风物记”账号已经上线三个月,粉丝破了一万。第一条vlog里,我展示了自己攒钱买的设备,讲了这段经历:“有人问我创业的底气是什么?不是运气,不是别人的帮助,是我改了上百遍的脚本,是我练了无数次的剪辑技巧,是我靠专业赚到的每一分钱。”
王总成了我的第一个广告客户,他的农产品在我的账号上做推广,又卖出了不少。前几天,张大爷特意给我寄来一箱他种的草莓,附了张纸条:“谢谢你让更多人知道我的菜,也谢谢你让年轻人知道,靠本事吃饭最光荣。”
我把草莓分给室友,看着账号里不断增长的粉丝,突然明白:所谓的“风口”“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那些被误会的时刻,那些熬夜奋斗的夜晚,都成了我最硬的底气。
如果你也有一技之长,别害怕别人的质疑,别嫌起步慢。把技能磨亮,把每一次机会都抓住,终有一天,你会靠自己的本事,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
你的专业技能是什么?是剪辑、写作,还是设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说不定下一个靠技能逆袭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