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三四毛一斤,还不够收割机的油钱!”河南洛阳的种植户蹲在泥泞的田埂上,手里攥着发霉的玉米棒,声音里满是疲惫。10月的中原大地,本应是颗粒归仓的丰收季,如今却只见履带收割机在泥水中轰鸣,烘干塔彻夜亮着的灯火,照见的是农民们在天灾与现实间的挣扎。
一边是中央紧急下达的4.84亿救灾资金疾驰而来,一边是安徽种粮大户80%玉米霉变、亩收入仅百余元的窘境;一边是政府组织全民抢收的暖心场面,一边是“70后不愿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提种”的劳动力断层困境。这个秋天的农忙季,藏着太多让人揪心的矛盾。

天灾下的抢收战:丰收成“丰伤”,粮价跌穿底
“从记事起,今年是种地最麻烦的一年。”00后农机手的感慨道出了中原农户的共同遭遇。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连阴雨,河南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倍,7600万亩秋粮陷入渍涝危机。
土壤含水量饱和到一踩陷20公分,普通轮式收割机根本下不了地,只能靠履带机在泥水里“硬闯”。即便抢收下来,麻烦才刚刚开始——潮湿的玉米堆在田间很快发霉发芽,河南许昌的农户不得不从地头直接贱卖,价格从往年的1.1元/斤暴跌至三四毛,连成本都收不回。
为了保住粮食,一场全民抢收战正在打响:农机手两天只睡4小时,雨一停就往田里冲;倒伏的玉米机械无法收割,机关干部、返乡群众甚至放假学生都挽起裤脚人工捡拾;山东、河南的烘干点全部启用,49台烘干机、16座烘干塔24小时不停运转,日烘干能力最高达800吨。但即便如此,“抢回来的粮食还是亏”成了不少农户的无奈现实。

争议焦点:4.84亿救急款,能解农民的“近渴”吗?
10月10日,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拨4.84亿防灾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等7省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和农田排涝,河南、周口等地还追加了专项补贴。但这笔“及时雨”,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支持方认为,资金精准投向了最关键的环节:履带机作业补贴降低了收割成本,烘干设备补助减少了粮食霉变损失,安徽、山东等地已靠补贴完成万吨玉米烘干,这笔钱实实在在帮农民保住了口粮。农业保险也同步发力,目前已赔付超3.2亿元,惠及12.6万户农户,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更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但质疑声同样尖锐。有农户直言:“补贴多给了农机手和烘干厂,我们卖粮亏的钱谁补?”还有网友发现,资金重点支持生产环节,并未直接补贴粮价损失,三四毛卖粮的农户仍在等具体补偿细则。更有人追问:“年年救灾年年难,除了事后拨款,就没有提前避险的办法吗?”

更深的困境:年轻人不愿回乡,谁来守“粮仓”?
比天灾更让人焦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断层危机”。这场抢收战中,田间地头多见白发老人,年轻人身影寥寥。正如蒙阴县政府一份报告指出的:“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已成普遍现象。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回乡?山东一位老农的话扎穿现实:“打工3天能买父母弯腰半年的口粮,一斤玉米还买不到半瓶矿泉水。”种子、化肥价格年年涨,种粮利润却薄如纸,而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往往能抵得上种地一年的收成。更关键的是,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让年轻人不愿让下一代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人说“可以靠科技补人力”,山东农垦的无人农机确实给出了答案——北斗导航指引下,无人履带机精准收割,无人驾驶插秧机日播60亩,全程无需人工。但网友反驳:“大农场能搞无人农机,散户的几亩地用得起吗?”农机补贴、创业政策虽多,却存在门槛高、程序繁琐的问题,很多返乡者根本拿不到实惠。

粮仓之问:我们该如何留住种地人?
截至10月15日,河南秋作物已收获91.4%,中原粮仓的韧性令人动容。耐涝品种亩产提升20%的科技突破,全民抢收的坚守,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灾后的争议与困境,更该引发深思。
抖音上,有农民拍着发霉的玉米问:“明年还种吗?”下面的回复五味杂陈:“不种吃啥?”“种了亏啥?”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关乎每一粒粮食的未来。你觉得,该如何让种地的人有奔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