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说:“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你要学会把书读的厚一些,再读的时候,要学会把书读的薄一些。”
之所以刚开始把书读的厚一些是因为看到受启发的地方需要标记,需要圈圈画画,因此书就变“厚”了。
而多读几遍后,你基本上已经吃透了这本书,其中的主要脉络和主题线路都搞明白了,书也就越来越“薄”了。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我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如今我看书,尤其是看那些有深度的书籍,都是先读一遍,把其中的一些新奇的观点,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圈画起来。
接下来我会再去看第二遍,这个时候相比第一遍会有新胡发现和启发,看第二遍的时候又会有新的发现和启发,也会有新的圈圈画画的地方。
每读到一些对自己有重大启发或共鸣的地方,我会专门据此写一些读书笔记或启发性的短文。
很多人读书往往都是读一遍就不会再读了,而我发现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启发。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我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在读第一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走神出小差的情况,我读书的时候经常脑子里就会复现出一些跟书籍无关的事情,亦或是看到某个地方产生共鸣,想起了往事,这些都会影响我对书籍的理解。
有时候虽然这段文字你看过去了,结果脑子里并没有什么印象。而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可能再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新奇,毕竟上次你走神了,对这里并不熟悉。因此,重复多看书就有利于你查漏补缺。

其次就是你再次看书的时候,生活经验比上次看的时候也多了,切身的体会自然也就更多了。
看书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共鸣?肯定是看到跟自己经历相似或者遇到跟书中情形差不多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共鸣。
当你第一次看书的时候,生活经验肯定比第二次看书的时候少,而第二次看书的时候,可能就会经历第一次看书时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自然共鸣的地方也就更多了。
听书也是一样,每天上班开车的时候我会习惯性的听《樊登读书》的音频,现在全部的音频我都听过一遍了,目前再听第二遍。
而在听第二遍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新的启发,其实跟看书都是一样的道理。

怎么把书吃透,就需要我们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给我们传达的思想。
以我的经验来看,如果仅仅是粗略的看一遍,往往是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主旨思想,即使能够体会到书中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也往往会很快忘掉。
樊登够厉害了吧,他每读完一本书还会画思维导图呢,况且我们普通人。
尤其是遇到那些高品质的书,多看几次不仅能让我们记住书中的大意,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启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