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亿美元军售,特朗普这是在玩火还是在试探?台当局官员跳出来放话,这不过是"开胃菜",明年军售金额可能创新高。真是这样吗?特朗普难道不担心中方反制?实话说,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除了稀土和大豆,还有美债这张牌。中方连续抛售美债,这招"慢刀子割肉"直切美国命脉。所以啊,台当局的说法,咱们得打个问号。

特朗普这波操作,金额和时机都挺有意思。3亿多美元,跟他第一个任期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记得他第一个任期内对台军售11次,总额高达183.3亿美元。刚上台半年就批了14.2亿美元大单,2019年8月那笔80亿美元的F16V战机订单,更是创下单笔最高纪录。坦白讲,对台军售简直是特朗普的拿手好戏,而且每次都不手软。

那为什么第二个任期首笔军售才3亿多呢?原因其实挺明显,就是怕刺激中国大陆。毕竟,中美关税战刚有所缓和,美国稀土进口和大豆出口刚有眉目,他不敢造次。本来想大干一场,但后来发现时机不对。

话说回来,他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呢?一来心里有底了。这笔军售金额小不说,更关键的是没有提升台军战力,基本都是战机的零配件,这样不会过度刺激到中国大陆。二来中美经贸谈判达成了一年的休战,他认为中国大陆不大可能为了这么点军售就大动干戈。

还有他的政治算计。特朗普一再要求台当局提升军费到GDP的5%,批点军售就有理由对赖清德当局加码施压,加紧掏空台湾。就像专家分析的,高市早苗惹怒了中国大陆,美国这个时候批准对台军售,是变相站队日本。此举与从日本撤走"堤丰"中导的性质一样,都是一种政治表态,前者是安抚,后者是警告,一拉一踩向各方表明美国对局势的掌控。

至于台当局官员说的,明年他会批准大规模的对台军售,这个还有待观察。别忘了,中方的稀土管制和大豆进口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而且中方的反制工具多得很。比如抛美债。

与稀土和大豆反制见效快不同,抛美债这步棋是循序渐进的长期布局。拜登上台后并没有改弦更张,而是延续特朗普的单方面打压中国的战略。当时中方确定美方是不打算回归到2016年之前的"竞争性接触"的对华政策了,因此抛美债的想法就付诸行动了。

从2022年开始中方持续抛售美债:2022年减持1732亿美元,2023年减持508亿美元,2024年减持573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方虽然增减持交替,但总体还是减持300亿美元。另一边,在减持美债的同时,中方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两边一减一增,很明显就是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这招就是在去美元化,一方面美债崩盘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当前对华政策下的去风险。

除了增持黄金储备,中方还有其他配套举措,比如发行主权债券。本月5日,中国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了40亿美元主权债券,其中3年期和5年期各20亿美元。据财政部的反馈,国际投资者认购非常积极,总认购金额达到1182亿美元,是发行金额的30倍。18日,中国中央政府又在卢森堡发行了40亿欧元主权债券,其中4年期和7年期各20亿美元。这次国际投资者认购同样非常积极,总认购金额达到1001亿美元,是发行金额的25倍。

按照专家的解读,中国发行主权债券认购的高倍数已经与美国相当,证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主权信用的高度认可,这是其他发达国家都没做到的。基于这个认可,未来中国发行更多人民币主权债券就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了,这是中国持续扩大在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可以说,这步棋从短期看不显山不露水,但从长远看其实是狠切美国命脉的一招。
所以,不止特朗普,美国政客们尤其是鹰派政客都很焦虑。就像有分析人士讲的,这次中美元首会晤,特朗普其实的准备拿台湾做筹码跟中国大陆做交易的,比如明确反对"台独",但中方不接话,这张牌就没有由头打出来。
实际上,从他二度上台以来在台湾问题上的谨言慎行就可以看出来,打台湾这张牌美国越来越不顺手了。一方面中国大陆的反制工具太多了,无论是像稀土这种单个物相的卡脖子,还是像145%关税效果那种全面"硬脱钩",美国都扛不住;另一方面解放军陆续展现的现代化体系作战的惊人实力,让美军意识到武力介入台海事务已成为一件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这两个方面的现实让美国恢复了一些理智,除了特朗普小心翼翼,美军智库提出支持中国"渐进式统一"也是一个体现。
按照特朗普的商人做派,他今天能毁约对台军售,明天也可能拿"台湾牌"坐在谈判桌上跟中方做交易。眼下的乌克兰算是提前给台当局打了个样。有专家很犀利,称台湾没有"小确幸"了。
要知道,中方在金融领域的一系列举措,并不单单只是去美元化,也是在为应对未来可能的西方经济制裁做铺垫,这也是武统选项的一部分。
看看俄乌战争之下西方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大陆武统须要做全方位的准备,除了军事,经济和金融也是关键。准备越足,底气越足,这就是中国大陆目前的状态。所以不管后面特朗普有什么怪招,我们要对国家有信心,统一时间在我们这边。
你说,特朗普这3.3亿美元的军售,到底是在试探底线,还是真的有所收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