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是节气吃食里常见的搭配,不抢风头,却能让时令美食多了份特别的甜。从清明的青团到冬至的汤圆,这颗红色的小豆子,混着草木气和烟火气,把不同时节的味道,藏进了日常的日子里。
清明前后,江南田埂边的艾草刚冒芽,带着青草的气息,街坊邻里就开始做青团。前一晚,红小豆被清水泡得发胀,倒进陶锅,加一勺冰糖,用小火煮。煮到豆子变软,用木勺碾开,就成了细腻的豆沙,有淡淡的豆香。
揉青团时,艾草汁和进糯米粉,捏出小碗的形状,舀一勺豆沙放进去,捏拢搓圆,放在粽叶上蒸熟。刚出锅的青团,艾草香和豆沙甜混在一起。咬一口,外皮糯叽叽带点劲,里面的豆沙一抿就化,甜味不重,却透着春天的味道。
巷子里,老人常把刚蒸好的青团分给孩子。孩子们捧着青团跑,豆沙沾在嘴角也不管。这时候的红小豆,让清明的青团多了份甜,也让这个节气少了些伤感。每年艾草长出来,陶锅里的豆沙熬好,青团的味道就成了春天的记号。
冬至的红小豆,比清明时多了份烟火气。冬至前几天,家里人把红小豆挑干净,泡发后和红糖一起煮,煮到豆沙变稠,盛在碗里放凉,就结成了团,有红糖和豆子的香味。
冬至晚上,一家人围着厨房揉糯米粉团。取一小块搓成球,用拇指按个坑,放进一勺豆沙,捏紧搓圆,就成了汤圆。锅里水烧开,汤圆下锅,煮到浮起来就熟了。捞一碗,撒点桂花,咬开后,温热的豆沙流出来,糯米的软和豆沙的绵混在一起,吃着很舒服。
小时候总盯着锅里的汤圆,看它们从锅底浮上来。大人们说,吃了豆沙汤圆,这一年就圆满了。不管走多远,冬至夜里豆沙汤圆的味道,总能让人想起家。
红小豆不算主角,却能给节气美食添上合适的味道。清明的青团因它有了春天的感觉,冬至的汤圆因它多了团圆的味道。它就像个调味的帮手,把节气的变化和生活的烟火气,变成了舌尖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