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晚年之际,每每谈及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的那段经历,常常会怒火中烧。
他曾感慨万分地表示:“当时若长驱北进,直下东北,消灭林彪,而后抽兵入关内,则整个大局都可改变。”
白崇禧所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在东北的一场败仗。
他深知,东北的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绝不能放任解放军在那里发展壮大。
回溯历史,清军入关统一全国,以及后来日寇侵略中国,皆是先占据东北,再向华北推进。
一旦东北有失,华北的防线便极易陷入被动乃至被突破的境地。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白狐狸”,在军事上以多谋而狡诈著称,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他所属的新桂系,在北伐战争里曾立下首功,一路势如破竹助力北伐军推进。
抗战时期,白崇禧参与指挥诸多重大战役,斩获了多个极具标志性的 “首次” 胜利。
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队在此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大规模会战的重大胜利,白崇禧的军事谋略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其指挥的桂南战役,成功拿下中国军队抗战中的首次攻坚战胜利。
鉴于这些卓越表现,有历史学家评价其兼具 “北伐首功” 与 “抗日首功”,凸显出白崇禧非凡的军事才能。
白崇禧在东北战场的对手,亦不是等闲之辈。
他就是我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林彪。
从年龄上来看,林彪比白崇禧小了14 岁,但林彪并没有因为年轻而落于下风。
两人的性格也各有千秋。
林彪性格内敛、沉稳,甚至给人以神秘之感。
据随军记者报道,四野指挥部最为安静,林彪常足不出户,在挂满地图的斗室内审视地图,一坐就是一天。
他自信心强,同时又有强烈的复仇欲望与好胜心。
相比之下,白崇禧聪慧过人,同时也极为自负,认为自己的战略能力独一无二。
他性格狡黠谨慎,非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与对手展开决战,毛泽东评价其是 “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称他 “本钱小,极机灵”。
其行事雷厉风行,对部下要求严苛,治军也很有一手。
不过,二人也存在共同点,他们都以名将之姿闪耀于抗日战争时期,且均在各自阵营处于关键阶段担任过类似国防部长的重要军事领导职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
东北地区因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抗战结束后,苏联红军占领东北,随后逐步撤出,留下权力真空。
国共双方争相进入,抢占地盘,接收日伪资产与武装。
四平市位于东北中部,是当时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连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主要城市,铁路四通八达,是控制东北腹地的关键节点。
谁控制了四平,谁就能在东北的争夺中占据极大的主动权。
1946年3月,苏军开始从东北主要城市撤离,国民党军队趁机迅速北上,先后占领沈阳、抚顺等地,并继续向北推进,目标是控制长春、哈尔滨等东北核心城市。
中共中央判断,如让国民党轻易打通沈阳至长春的铁路线,将使中共在东北的处境极为被动。
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平组织一次大规模防御作战,以迟滞国民党军的北进,争取时间,巩固北满根据地。
毛泽东曾明确指示:“必须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林彪奔赴东三省,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一职。
东北民主联军后续发展为东北野战军,并最终演变为威名远扬的第四野战军。
1946 年 4 月 8 日,四平保卫战爆发,就此拉开了林、白二人的诸多恩怨。
为攻占四平并进一步控制东北,从各地调集大量精锐部队,加上原驻东北的守军与地方武装,总兵力规模庞大,达到31万人左右。
中共方面防守四平的部队约为8~10万人左右,并且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于国民党军,缺乏重炮、坦克,弹药供应紧张。
尽管装备劣势,但中共军队依托防御工事,顽强抵抗,士气高昂,特别是在保卫根据地和争取战略主动的目标下,展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
4月18日,国民党新1军等精锐部队向四平市区发起猛烈进攻。
他们采取“稳扎稳打、分进合击”的战术,利用美军装备和空中优势,逐步推进,虽然推进速度不快,但稳中有进。
我军依托工事,进行顽强防御,给国民党军造成较大伤亡,但自身也损失严重。
5月初,随着国民党军不断增援,尤其是新6军等生力军投入战场,中共军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同时,长春等战略要地也受到威胁。
林彪也积极从其他区域抽调兵力奔赴四平,与指挥国民党军队的杜聿明、熊式辉展开鏖战。
至 5 月 15 日,国民党军队发动全线总攻,林彪鉴于战场局势,最终率部撤出四平,以保存有生力量。
国民党部队占领四平后,白崇禧受蒋介石指派来到东北督战。
当时的局势错综复杂,国共双方在激烈交战的同时,和谈也在同步推进,双方都希望以自身理念达成对国家的治理,却又不愿轻易让战火持续蔓延致使生灵涂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