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到秋天就“emo”?中医说:这2种体质最易被抑郁“盯上”,3个自救方法学起来

最近时不时啊,就听身边的朋友们念叨:“明明也没干啥,这一入秋,咋就提不起劲呢,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想说话,总觉得心里‘堵得

最近时不时啊,就听身边的朋友们念叨:“明明也没干啥,这一入秋,咋就提不起劲呢,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想说话,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听说秋天容易抑郁,是不是真的呀,我这是不是要抑郁了呀?”

其实这种“秋季情绪低落”不是个别现象。传统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和情绪,早就跟着季节的变化悄悄“换挡”了。尤其是某些体质的人,一到秋天就像被按下了“情绪低落键”,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抑郁倾向“缠上”。今天就从中医角度,聊聊秋季和抑郁的关系,帮你找到体质根源,学会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

一、为啥秋天总爱“emo”?中医:气候可能“影响”你的情绪

很多人觉得“秋天情绪差”是自己“矫情”,但在中医眼里,这背后藏着季节和身体的“互动规律”。传统中医认为,秋季的核心气候特点是“燥、凉、收”,这三个特点会通过影响我们的脏腑功能,间接让情绪“降温”。

先说说“燥”。秋季空气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最容易伤“肺”,中医里肺的功能不只是呼吸,还负责“宣发肃降”,简单说就是把身体里的气运送到全身,同时也和“情志”里的“悲”相关,所谓“肺主悲”。一旦肺被燥邪伤到,气的运行就可能会受阻,就像水管被堵住一样,人就可能容易莫名觉得难过、提不起精神,甚至忍不住想哭。

再看“凉”。入秋后气温下降,尤其是早晚温差大。中医讲“寒性收引”,寒冷会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变慢,就像冬天河水结冰流速减慢一样。而“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让气血顺畅,如果气血因寒凉运行不畅,肝气就容易“郁结”,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或者觉得心里“闷得慌”,想发脾气又发不出来。

最后是“收”。秋季是“收敛”的季节,草木凋零、万物归藏,这种自然景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比如看到落叶可能会觉得“凄凉”,看到天黑得早就可能会觉得“孤单”。中医认为,这种“收敛”也会让人体的“阳气”逐渐内收,人就容易感到疲劳、没活力,情绪也会跟着变得低落、消极。

所以,秋天情绪差不一定是你的错,也可能是季节气候和身体脏腑在“悄悄互动”的结果。尤其是本身就属于以下两种体质的人,就相对更容易被这种“互动”影响,而陷入抑郁倾向。

二、九大体质里,这2种人最易被抑郁“盯上”,看看你是不是

之前我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而其中气郁体质和阴虚体质,是秋季相对最容易出现抑郁倾向的两类。这两种体质的人,本身就有“情绪敏感”的基础,再加上秋季气候的“加持”,情绪问题会更明显。

1. 气郁体质:“唉声叹气党”,情绪里藏着“结”

气郁体质的核心特点,本身就有“气不顺”,身体里的气运行不畅,像打了个“结”,表现在情绪上就是“敏感、低落、爱钻牛角尖”等。

如果你平时有这些表现,大概率可能是气郁体质:

情绪上:特别容易感到不开心,哪怕是小事也会往坏处想;经常唉声叹气,觉得“生活真没劲儿”;遇到压力就想躲起来,不想和人说话;晚上容易胡思乱想,翻来覆去睡不着。

身体上:偶尔会觉得胸口闷、胁肋部(肋骨下方)隐隐作痛;胃口不好,吃一点就饱;大便要么干要么不成形,排便不顺畅。

到了秋天,气郁体质的人会更“难”,秋季的“收”和“凉”会加重“气的郁结”,就像给已经打结的绳子又紧了紧。原本只是偶尔低落,秋天可能会变成“持续情绪差”,甚至出现“对什么都没兴趣”的情况,这可能就是抑郁倾向的信号。

2. 阴虚体质:“心烦失眠党”,情绪里藏着“燥”

阴虚体质的核心是“身体里的津液不足”,就像土地缺水一样,容易“上火”“干燥”,表现在情绪上就是“烦躁、焦虑、容易emo”。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可能是阴虚体质:

情绪上:特别容易心烦,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晚上睡不着,就算睡着了也容易醒,醒了就很难再入睡;白天没精神,却又静不下心,坐立不安。

身体上: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喝水也缓解不了;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喜欢把脚伸到被子外面;舌头红,舌苔少,甚至没有舌苔。

秋季的“燥邪”会直接加重阴虚体质的“燥”,原本津液就不足,再被秋燥“吸走”一部分,身体就像“干柴”,情绪也容易“着火”:要么烦躁得坐不住,要么因为长期失眠、疲劳,陷入情绪低落,觉得“活着很累”,这也是抑郁倾向的常见表现。

三、3步判断是否有抑郁倾向?2类体质的秋季自救法

很多人分不清“偶尔情绪差”和“抑郁倾向”,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整。其实只要使用以下“判断方法”和“针对性调整建议”,就能帮自己把情绪慢慢拉回正轨。

先搞懂“情绪差”和“抑郁倾向”的区别

首先要明确:偶尔情绪低落不是抑郁,持续的、影响生活的情绪问题才需要警惕。先教你3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对照看看:

持续时间:情绪低落、不开心的状态,是不是持续了2周以上?如果只是一两天,遇到开心的事能好转,就不用太担心;但如果超过2周,就算有开心的事也提不起劲,就要注意了。

兴趣变化:以前喜欢做的事(比如追剧、和朋友吃饭、运动),现在是不是完全没兴趣了?比如看到爱吃的火锅不想动,朋友约逛街也只想拒绝,这是抑郁倾向的典型信号。

躯体症状:有没有伴随“睡不好、吃不下、没力气”?比如每天凌晨3、4点醒,醒了就睡不着;或者吃什么都没胃口,体重明显下降;白天走几步路就觉得累,连穿衣服都觉得费劲。

如果以上3点中,你占了2点以上,并且已经影响到上班以及和家人相处等日常的生活,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咨询,这不是“矫情”哦,而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帮助了”。

气郁体质的秋季自救:重点“疏肝解郁”

气郁体质的核心问题是“气不顺”,所以秋季调整要围绕“让气动起来”,推荐3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喝杯“解郁茶”:用玫瑰花5克、陈皮3克、佛手3克,开水冲泡,代茶喝。玫瑰花是中医里的“解郁高手”,能疏肝理气;陈皮和佛手能理气健脾,帮着“打通”身体里的气。每天喝1-2杯,觉得胸口闷的时候多喝几口,能明显感觉“心里不堵了”。

按揉“太冲穴”: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能帮着疏肝解郁。每天晚上睡前,用拇指按揉两侧太冲穴,每次按3-5分钟,按到有轻微酸胀感就行。坚持一周,会发现“不容易钻牛角尖了”。

每天“走一走”:气郁体质的人容易“久坐不动”,但越不动,气越郁结。秋季可以每天傍晚去公园走30分钟,不用走太快,慢慢走就行。中医认为“动则生阳”,运动能让气血运行起来,也能让情绪跟着“活”起来。

阴虚体质的秋季自救:重点“滋阴润燥”

阴虚体质的核心问题是“津液不足”,秋季调整要先“补水润燥”,再调情绪:

吃点“滋阴食”:秋季可以多吃银耳、百合、梨、麦冬这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用银耳和百合煮水喝,加少量冰糖;或者把梨去核,里面放3克川贝,蒸熟了吃。这些食物能帮身体补充津液,缓解“燥”,津液足了,心烦、失眠的情况会明显好转。

别熬夜,“养阴气”:阴虚体质的人最忌熬夜。晚上是“阴气滋生”的时间,熬夜会耗伤阴气,让“燥”更重,情绪也会更差。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就算睡不着,也别刷手机,闭目养神也行。坚持几天,会发现“晚上睡得香,白天情绪也稳了”。

试试“深呼吸”: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心烦气躁”,可以每天早上醒来后,坐在床上做5分钟“腹式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再用嘴巴慢慢呼气,让肚子瘪下去。呼吸的时候尽量慢一点,专注于呼吸,能帮着平复烦躁的情绪,让心“静下来”。

情绪低落不可怕,找对方法就能“拉回来”

秋天容易情绪差,不是你的错;属于易抑郁体质,也不代表“一定会抑郁”。中医讲“体质可调”,只要我们能看懂身体的信号,用对调整方法,就能在秋季把情绪“稳住”。

要记住哦:偶尔的情绪低落就像“身体感冒”,休息调整就能好;但如果情绪问题持续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这并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希望每个在秋天感到“emo”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把情绪从“低谷”拉回来,好好享受秋天的清爽和美好。

❗ 重要提示: 以上健康科普信息部分内容借助AI工具辅助创作,依据个人经验修订确认,仅供参考! 鉴于个体差异巨大,不可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正规医疗机构执业医生。

#中医易抑郁体质 #秋季情绪调节 #气郁体质调理 #阴虚体质养生 #抑郁倾向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