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鲁木齐石化的厂区内,一辆辆槽车正有序驶入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区。这些车辆装载的不是普通化工原料,而是从生产废气中“捕捉”来的液态二氧化碳。今年第三季度,这套装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液态二氧化碳产量同比增长96%,创下季度历史新高。这组数据背后,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传统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步伐。

01技术突破驱动碳资源化革命
乌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占地5500多平方米,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废气到资源”的转化。该装置通过两级增压、干燥脱水、冰机制冷等工艺流程,将一合成装置供氢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零下25摄氏度的液态产品。这套国产全自动系统的稳定运行,证明了我国在碳捕集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传统直接排放不同,回收后的液态二氧化碳被运往新疆油田,用于驱动原油开采。这种“以碳驱油”的模式,既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又实现了碳资源的循环利用。自2023年11月27日投产至今,该装置已累计销售二氧化碳超10万吨,相当于减少约4万吨标准煤燃烧的排放量。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贡献约15%的碳减排量,乌石化的实践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注脚。
02运营优化成就产量里程碑
产量创新高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充装班班长介绍,团队通过优化车辆调度、简化安检流程,将单次装车时间压缩至1.5小时,日均处理能力提升30%。装置运行期间,技术人员还针对新疆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开发了温度自适应控制系统,确保在极端天气下仍能稳定液化二氧化碳。这种运营效率的提升,与我国“双碳”目标形成共振。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到2030年,CCUS年减排量需达到1亿吨以上。乌石化的实践表明,通过流程再造和智能化管控,碳捕集项目完全可能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该装置在未新增能耗的前提下实现产量大幅增长,其经验已纳入中国石油集团低碳技术推广案例库。
03产业协同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乌石化项目的意义远超单个企业范畴。作为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的碳资源化项目,它构建了“石化生产-碳捕集-油田利用”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新疆油田通过注入液态二氧化碳,不仅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更将碳封存于地下深层地质构造,形成闭环管理。
这种模式正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余个CCUS示范项目投入运行,覆盖电力、水泥、化工等多个高排放行业。国家能源局最新提出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也明确要求,推动碳捕集技术在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乌石化的成功实践,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和运营范式。
从冒着白烟的烟囱到精准封存的液态碳,乌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创新纪录,折射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坚定决心。当碳从负担变为资源,一条兼顾发展与减排的路径正逐渐清晰。在碳中和的全球命题下,这样的探索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承载着行业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