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万茜金爵封后:14 年突围路,中国电影女性角色如何撕碎标签

当万茜在《长夜将尽》中用沾满消毒水味的手轻轻捂住老人口鼻时,银幕外的金爵奖评委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 "杀手护工" 的罪案故

当万茜在《长夜将尽》中用沾满消毒水味的手轻轻捂住老人口鼻时,银幕外的金爵奖评委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 "杀手护工" 的罪案故事,更是中国电影女性角色时隔 14 年的一次集体突围。2025 年 6 月 21 日,她凭借叶晓霖一角摘下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影后,这个兼具温柔假面与致命攻击性的角色,让华语女演员终于打破了自 2011 年吕星辰《郎在对门唱山歌》以来的漫长空白期 —— 更重要的是,她撕开了国产电影女性形象被禁锢已久的 "清纯 / 强悍" 二元标签牢笼。

一、从山歌少女到杀手护工:角色进化的十四载博弈

吕星辰 14 年前获奖时,饰演的陕北姑娘还在用民歌传递纯美爱情,而万茜的叶晓霖却在养老院的阴影里编织着死亡摇篮曲。这种反差背后,是中国电影女性角色从 "符号化抒情" 到 "复杂化叙事" 的艰难蜕变。为塑造这个 "扔在人群中毫无存在感" 的护工,万茜在上海某养老院潜伏半月,跟着护工学习给失能老人换尿垫时,特意记录下不同体重老人翻身时肌肉的细微反应;她甚至模仿老年痴呆患者的语速,将台词打磨成 "像生锈齿轮转动般的滞涩感"。

评审团的颁奖词精准捕捉到这种突破:"她展现出锋利而深沉的力量,为影片塑造了直面生命终局的复杂灵魂。" 这种 "复杂" 恰恰是过往国产电影女性角色最匮乏的特质 ——2010 年代大女主剧里,孙俪们还在靠 "金手指" 通关;直到《酱园弄・悬案》里杨幂的监狱大姐大、《兔子暴力》中万茜的犯罪母亲,银幕女性才开始有了 "不被原谅的欲望" 和 "无法救赎的挣扎"。《长夜将尽》的突破性在于,叶晓霖的恶并非源于简单的复仇或黑化,而是老龄化社会中护理体系失灵催生的畸形产物,这种 "制度性恶女" 的设定,让女性角色首次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剖刀而非花瓶。

二、金爵奖的性别密码:从 "苦难美学" 到 "存在主义"

梳理金爵奖历史上 7 位华人影后的获奖角色,能发现一条清晰的审美变迁轨迹:从潘予《人・鬼・情》中背负伦理枷锁的女艺人,到赵薇《情人结》里对抗时代的痴情女,再到如今万茜的 "杀手护工",评审标准正从 "苦难叙事" 转向 "存在主义叩问"。2011 年吕星辰的获奖角色尚需通过 "山歌" 这一文化符号获得认同,而叶晓霖的魅力恰恰在于其 "去符号化" 的普通 ——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工服,指甲缝里藏着无法洗净的老人皮屑,这种 "不美" 的真实感,反而让国际评委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

这种转变与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息息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后现实主义女性题材投资占比从12% 跃升至 34%,《送你一朵小红花》《亲爱的小孩》等影片让 "非完美女性" 成为票房密码。《长夜将尽》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社会议题包裹在犯罪类型片中:当叶晓霖在月光下为老人哼唱《摇篮曲》时,温柔声线与枕头下的作案工具形成的张力,恰似中国电影女性角色在传统道德与现代困境间的撕扯。评委会主席巴瑞・莱文森在采访中坦言:"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不再满足于展示女性的坚韧,而是开始追问她们为何必须坚韧。"

三、未完成的革命:从银幕突围到行业破局

万茜的获奖感言里藏着一个行业隐喻:"叶晓霖的手既会推轮椅,也会按下死亡开关 —— 演员的手应该能接住任何角色。" 但现实是,即使在女性题材爆发的今天,复杂角色仍属稀缺品。某影视公司调研显示,2024 年备案剧本中,"恶女" 角色仅占 7%,且多数被简化为 "复仇工具";而《长夜将尽》的成功证明,当叶晓霖的动机被追溯到护工薪资低于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等现实困境时,角色的 "恶" 反而具备了社会学意义上的说服力。

这种突围的艰难,在万茜的选角经历中可见一斑。导演王通透露,剧本最初被 20 家公司拒绝,理由是 "女性杀手题材太敏感"。直到饶晓志以监制身份加入,才用 "老龄化社会寓言" 的定位说服投资方。如今影片在豆瓣获得 8.7 分,其中女性观众占比达 63%,她们在评论区热议的不再是角色美丑,而是 "叶晓霖的困境是否也是我的困境"—— 这种讨论本身,就是女性角色突破的最佳证明。

当万茜穿着沾满剧情污渍的护工服走上金爵奖红毯时,那身临时替换的青花瓷礼服反而成了某种隐喻:传统美学框架正在被真实的生命体验撕裂。14 年的等待或许证明,中国电影女性角色的突围之路,从来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像叶晓霖在养老院学到的那样 —— 先学会触摸老人褶皱里的真实,才能让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拥有不被定义的重量。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至少,万茜们已经带着带血的指纹,在国产电影的玻璃上按下了第一个清晰的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