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首歌能被存进数字库,值了!”

“花花太阳(呃嗨哎那)花花云(唻哎),花花乖姐长成(啰嗬哦)人(咧)……”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一间录音棚里,57岁的民

“花花太阳(呃嗨哎那)花花云(唻哎),花花乖姐长成(啰嗬哦)人(咧)……”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一间录音棚里,57岁的民歌手李德堂高亢的通山调穿透隔音玻璃,质朴的山野之音在室内悠悠回荡。这首《花花太阳花花云》,他唱了一辈子。

“这首歌能被存进数字库,值了!”李德堂眼角眉梢洋溢着欣慰。这一幕,正是紫阳县抢救原生态民歌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紫阳民歌这项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一场以科技助力的文化守护行动,正在这片茶乡大地上展开。

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佩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泛黄的油印本《紫阳民歌》,说:“这本出版于20世纪的手抄本记载的许多曲目,如今已无人能完整演唱。”2023年8月,王佩参与了民歌立法调研项目,团队先后赴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考察,她说:“这次调研让我深受触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各乡镇都有业余剧团,从业人员近千人。如今除了民歌公司的20余名专业演员外,活跃的民间社团屈指可数。”

今年3月1日,《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以此为契机,紫阳县于5月启动了民歌数字资源库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系统性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歌。“我们不仅要记录旋律和歌词,更要完整保存演唱风格、历史背景和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王佩介绍。

这项工作充满挑战,许多老歌手居住在偏远山区,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抵达那里。更令人痛心的是,采录过程中不时传来老歌手离世的消息。“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让我们倍感压力。”项目组成员金存说。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10位原生态民歌手的采录工作,初步搭建起数字资源库框架。按照计划,到2027年将建成包含音频、视频、图文等资料的完整数据库,同时出版四卷十册的《紫阳民歌全集》。这些珍贵资料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更将成为紫阳民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正在和时间赛跑,每一首被记录下来的民歌,都是留给未来的文化瑰宝。”王佩说。在全力抢救的同时,紫阳民歌也在探索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在紫阳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排练厅里,年轻艺术工作者正在打磨新创民歌剧《月儿圆圆照茶山》。“这部剧的所有音乐都取材于紫阳民歌,是我们为戏剧进乡村量身打造的。”金存介绍。

尽管该剧已在紫阳多个村上演,演员们仍在反复排练。“以前唱民歌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表演,而民歌剧要通过‘故事+民歌’的形式呈现。”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演员沈茜说,“我们要结合剧情走位,既要保持原调,又要有戏感。反复琢磨和练习,就是想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我们紫阳人自己的歌、自己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要在‘活起来、传下去’上使劲。”王佩说,他们将加大传习所建设,激发传承人的带动力量。同时,还要从剧场走向网络,打造精品短视频,让传统与现代交融,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作品。

从深山采录到数字存续,从舞台演绎到创新传播,紫阳民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时代转型。那些曾经回荡在茶山间的古老旋律,正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在秦巴山水间谱写着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我们要让民歌在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当中生根发芽。”王佩的眼中充满期待。

茶山上唱响紫阳民歌    紫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覃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