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精致的民族乐器有序排列,一套套生动的布偶错落有致,一桌桌丰盛的美食合理搭配……近日,拥有展(藏)品近3000件(套)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新疆非遗馆”)正式运营。作为一座新开放的文化场馆,观众可以在这里体验独特的节日庆典、热闹的非遗巴扎(集市)、喜庆的婚礼习俗……
新疆非遗馆设置“节庆中的非遗”“生活中的非遗”“礼俗中的非遗”“各省区市的非遗”4个基本展厅,每个展厅都充满了亮点。
“节庆中的非遗”展厅内,弹布尔、艾捷克、胡西塔尔、达普(手鼓)等精致的民族乐器以及五颜六色的布偶依次排列,玛纳斯、江格尔、格萨(斯)尔等三大英雄史诗,十二木卡姆传统表演艺术,以及维吾尔族赛乃姆、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黑走马)、塔吉克族鹰舞等舞蹈艺术和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在观众眼前。“你看那抓饭、烤包子……看着就像真的一样。”观众惊叹。长桌上摆着新疆抓饭、烤全羊、红柳烤肉、烤包子、拉条子、大盘鸡等模型,如同逛一场美食宴会。
“生活中的非遗”展厅设置的“百工流彩”“描花绣朵”“本草仁心”“吉金熠熠”等展岛,更像是一个个热闹的非遗巴扎。“礼俗中的非遗”展厅通过传统服饰、婚俗场景等实物,让观众如同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婚礼。
据统计,新疆非遗馆各展厅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共计呈现新疆非遗代表性项目300余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0个类别,展(藏)品近3000件(套)。
新疆非遗馆注重非遗的活态传承,巧妙利用展馆空间设置了500平方米的非遗展演区,定期展示不同种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来自新疆各艺术院团、民间艺人的非遗表演等。
近日,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5年级学生参观新疆非遗馆,恰逢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在这里展演京剧《霸王别姬》《卖水》等唱段。“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研学课程,这次在新疆非遗馆观看非遗展演,让我了解了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学生李惠媛说。
新疆非遗馆还注重非遗项目的成果转化,在非遗展演区展厅外,为来自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的10余位民间艺人搭建了“转化中的非遗”展位,主要展销大漆工艺、糖塑、面人、皮雕、植物拓印、掐丝珐琅等10余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百余种相关商品。
“每天举办非遗展演节目时,都是观众扎堆的时候。大漆工艺品销售情况很不错。”昌吉回族自治州民间艺人杨泽轩说。乌鲁木齐市民间艺人刘孝卿的糖塑技艺展示及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学生,在他的教授下,学生很快就可以完成凤凰等动物造型的糖塑。
新疆非遗馆副馆长王开玉表示,新疆非遗馆将以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推进“非遗+文创”融合创新,联合高校及相关文化机构,开发兼具传统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引入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技术,推进传统技艺进行沉浸式展示和互动体验。深化“非遗+旅游”联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工坊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参与互动展演、技艺制作过程,带动非遗传承传播。

观众在新疆非遗馆“礼俗中的非遗”展厅内参观维吾尔族婚礼场景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