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星赚钱竟成催命符

那晚我看到的画面,直到现在还会突然浮现:白光把舞台切成两半,观众在一瞬之间收起呼吸,张靓颖从高跟鞋上失去支点,身体向下,

那晚我看到的画面,直到现在还会突然浮现:白光把舞台切成两半,观众在一瞬之间收起呼吸,张靓颖从高跟鞋上失去支点,身体向下,像被时间放慢。她站起来,握着话筒笑着说“就像小时候被妈妈打”,台下有人哭,有人松了口气,更多人在手机屏幕里回放那一秒的惊恐。媒体随后报道了她的淤青与被遮盖的伤痕(见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我翻看那些照片,觉得自己像是在看一部被修饰过的纪录片:光鲜之外,是被隐去的裂缝。

我不是第一个惊讶的人。过去几年里,这类事故一次次把表演的光环撕开:有艺人升降台失控受重伤,有人在综艺中体力透支倒下,甚至有人没能再醒来。高以翔的猝死被反复提起,媒体长期追踪事件细节与责任链条(见多家媒体报道)。张杰、杨宗纬、刘德华的跌落和受伤,也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复翻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舞台,一个机关,一套流程,和那些看不见的决策。

看热闹的人会说:明星就是该拼,我只是看热闹。可我更在意的是另一个声音:那种把受伤当成“职业勋章”的文化,怎么会在人群里被当作值得喝彩的事?粉丝把坚持解读为坚持本身,制作方把风险包装成看点,社交平台把短视频的高潮剪成“励志片段”。在这个链条上,个人的健康被稀释成叙事的一部分,最后只剩下“敬业”的标签闪闪发亮。

我想到了几个不复杂也不理想化的改变。每一场有机械装置或高空动作的演出,必须有独立第三方的安全评估,评估需要对外公示,让观众知道这不是单靠“经验”来保驾护航。舞台工作人员应当拥有终止演出的权力——不是剧组领导,而是现场安全人员。节目录制不能以“效果优先”为前提去逼近生理极限,挑战环节要以医学和劳动保护标准为底线。艺人的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要像其他职业那样常态化,不靠自愿、不靠口头承诺。

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观众责任。我们喜欢看“带伤完成”的片段,因为那种戏剧性令人上瘾,可那份上瘾在无形中给艺人施压。上一次我在评论区写下“真敬业”,五分钟后我删掉了,觉得那句话像一枚赞美的子弹,射向台上已经受伤的人。观众可以选择不把受伤当作表演的一部分,能为安全投票的地方,多给负责任的制作方点赞,少给博风险流量的节目转发。

再说一点苛刻但必要的:监管不能只在事后发声。官方关于文娱安全的条款需要落到实处,有明确的执法路径和处罚尺度。媒体报道要多把镜头对准制度和责任,而不是把焦点永久停在“谁坚持了谁没坚持”上。若干次事故的调查,都暴露出同一个问题——流程可以被忽视,风险可以被正常化,人生命的重量被换成了节目时长。

写到这里,我自问过很多次:我一开始为这些画面动容,是不是因为自己也把“拼”当作了证明?答案不清楚。但我越来越相信一件事:真正的敬业,不该是把身体当代价去博得掌声;真正的勇气,也不是在受伤后继续表演,而是在危险出现时有人能站出来说“不行”。灯光应该照亮回家的路,让人在台上也能保有回家的可能性。

如果有一天,舞台上不再用血淋淋的故事做营销,人们依旧为好表演鼓掌,那我愿意承认自己曾被这股速食情感牵着走过。现在我更愿意把掌声留给那些在幕后设防、在规则里守护人的名字。舞台值得闪耀,人生值得被好好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