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拿“4500万吨粮食养活2.5亿人”去渲染悲观之时,他们没察觉到一个残酷的实情:这4500万吨并非潜力的上限,而是被人为压低的产量,巴基斯坦有近47%的土地用于搞农业——在南亚比印度差那么一点儿,人均耕地面积却还是我们的两倍左右,问题不在于土地不够用,而在于这片好地正被制度给糟蹋着。

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合计产量仅约4700万吨,其中小麦约2750万吨、大米超1000万吨、玉米约960万吨。按照2.5亿人口来算人均每年的粮食占有量不到200公斤,远远比全球平均的350公斤低好多,不过这种短缺可不是老天爷闹的灾,而是人为的祸事一块儿掺和出来的结果,
巴基斯坦的农业灌溉体系算得上是全球水耗效率比较低的那类,农业耗费全国95%的可用地表水,就因为漫灌还有渗漏浪费掉一大半。

更要命的是全国有超600万公顷的耕地都被盐碱化给侵蚀,这可是占了灌溉面积差不多三分之一,土地不是不够而是正在“死亡”。
试想若你手握一块每年被盐分毒害、水源被低效挥霍的良田,你能种出多少粮食?这难道只是农民的错?
巴基斯坦的单产水平同样令人警醒小麦平均每亩产量大概就2.8吨,每公顷比印度的3.5吨低不少,跟孟加拉国近些年快速提升的产量比那差得更多。

问题出在种子、化肥和农技推广的系统性滞后,而根源在于土地高度集中与小农无力投资。全国将近三分之二的耕地攥在少数大地主手里,可千百万佃农就只能在租来的盐碱地里勉强维持生计,农业不是没技术,而是技术从未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总裁阿尔瓦罗·拉里奥曾表示,巴基斯坦的粮食危机本质是“分配和治理的危机”并非生产方面的问题,要是政府连基本水利设施都无力维护,要是农业信贷被权贵垄断,即便土地再肥沃也会沦为荒漠,你能相信一个连水泵都修不了的国家,真的会关注粮食安全吗?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巴基斯坦自身物资都不够用了,却还在向外出口大米,这一矛盾直接暴露了粮食体系的畸形:上等稻米全拿去国际市场换外汇,国内百姓却只能靠劣质小麦勉强维持生计,你看这样的情形粮食根本不是为了让人吃饱,反而成了交易的工具,在这种逻辑下,那些产量数据也不过是一块用来掩盖结构性问题的遮羞布罢了。
面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水减少以及极端干旱状况,巴基斯坦的农业系统毫无韧性可言,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到2米,预计到2031年时地下水储备将无法维持当前的灌溉规模,倘若水源缺失、土地盐碱化且人口持续增长(每年增长1.57%),这样粮食缺口必定会愈发增大,这并非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在倒计时“何时崩溃”。

难道我们只能坐等一场人道灾难?还是说,真正的绝望,来自于明知问题根源却无人真正行动?
数据冰冷但现实更冷,巴基斯坦的粮食困局从来不是产量问题,而是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彻底失败。在这片本可丰饶的土地上,饥饿不是天注定而是人选择的结果。
数据来源:
《粮农组织2024‐2033年农业展望》
世界银行《巴基斯坦人口数据(2025)》
联合国粮农组织《巴基斯坦谷物供需简报》
世界银行《巴基斯坦农业用地与水资源报告》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巴基斯坦联邦农业委员会《2025-26年度粮食产量预估》
声明:文章内容90%是作者原创的,少量数据、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作者严格审核跟复核的。文章里的图片、视频素材都来源自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内容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