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重庆大剧院的舞台终究未能亮起那束期待中的灯光。原定于10月24日至25日上演的话剧《苏堤春晓》,在悄无声息中画上了休止符。当观众们发现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名单上已不见这部作品的名字,当重庆大剧院给出“不会开票了,演出取消了”的明确回应,一场关于艺术与生命、表演与真实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五个月前,一场无情的疾病带走了辛柏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2025年5月17日,他的妻子、演员朱媛媛因癌症逝世,年仅51岁。从那一天起,辛柏青便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社交平台停止更新,头像换成黑色蜡烛,所有演出活动全面暂停。
而《苏堤春晓》的取消,成为了这场沉默中最响亮的回声。
这部话剧对辛柏青而言,本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复出演出。剧中,他饰演的苏轼悼念亡妻王弗时吟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今读来,竟成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映照。那些原本属于剧本的台词,似乎正在舞台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条隐秘的通道。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短暂的复排期间,辛柏青多次在排练场情不自禁地落泪。导演田沁鑫曾形容他的表演“把思念融进角色,每一场都是生命的献祭”。这样的创作状态,既动人,又令人担忧。
《苏堤春晓》的取消,引发了对艺术家心理健康与创作界限的深入思考。在文艺创作中,我们常常歌颂“用生命演戏”的投入,但当一个演员真的在用自己的伤痛进行创作时,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期待这样的表演?
有评论认为,辛柏青的决定实际上是对艺术与生命的双重尊重。“有时候,离开舞台比站上舞台需要更大的勇气,”一位戏剧学者如是说,“这决定让我们看到了比表演更真实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救赎。”
从宣布复排到最终取消,《苏堤春晓》始终没有开放售票。这一细节现在看来,似乎暗示着制作方对演出能否如期举行也存有疑虑。在文华奖参评剧目名单公布后,这场演出的命运才最终确定。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今,辛柏青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这场对话——不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抉择。
或许在某一天,当时光抚平了伤痕,辛柏青会重新站上舞台。但无论他选择何时归来,这个秋天的决定都将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真实的注脚:有时候,最有力的表演,恰恰是选择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