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封闭成为比技术差距更致命的瓶颈,国产芯片如何寻找破局点?
“人工智能芯片发展需要颠覆性思维。”9月末,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在IC WORLD上的发言引发行业深思。背后的潜台词不难理解:在一个越来越依赖算力支撑的时代,AI计算开放架构将成为算力产业发展的关键路线。因此,中国不但要造出芯片,更要建成开放生态,走出自己的技术体系,而非在全球算力格局中永远被动追随。
回到现实,我们必须承认,过去十余年间国产算力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整体仍处于追赶状态。在基础架构、生态兼容性和系统协同性等关键层面,受限因素始终存在。
而真正的问题并不止于技术差距,而在于生态层级的“路径依赖”——大模型依赖既有的GPU架构,操作系统绑定于主流ISA,算力调度工具高度封闭……这不是某一项技术的落后,而是系统性话语权的缺失。
但这种局面并非不可打破。
早在9月初,国产高端芯片企业海光的一系列动作,显露出另一种可能性:不靠单点技术“造神”,而是在算力基础设施层,构建可协同、可持续、可演进的国产生态体系。相较于短期性能堆叠,这种系统性能力显然更具长期意义。
其先后开放CPU内核能力及互联总线,将自身架构完全暴露在产业链的实际验证之下,接受生态的反向检验。此次举动,彼时被行业认为是其长期策略自然推进的节点,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底气,更是一种产业主导者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的来源,并非偶然。海光是当前国内唯一拥有完整X86交叉授权的芯片厂商,其自研的C86架构长期坚持对Wintel生态的高兼容策略,在产品形态之外,始终保持对主流软件、工具链、操作系统的适配投入。这使其不仅具备了“可用”的条件,更具备了“接得住生态”的能力。
从广泛支持国产操作系统与中间件平台,到高效运行数百万款主流应用,再到逐步积累的光合组织生态,目前已有超过6000家合作伙伴围绕其平台协同研发、应用落地,逐步建立起从芯片到系统、从硬件到应用的开放式创新链。
可以看到,其逻辑并不是另起炉灶去重建一套孤立体系,而是在保证兼容性的基础上,通过生态连接和能力开放,推动“国产芯片—国产软件—国产场景”的有效联动。这种做法,既不是硬脱钩,也非无条件依附,而是试图在结构性技术博弈中为中国算力生态争取更多可控空间。
从产业视角看,海光选择在此时推进互联协议开放,具备清晰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大模型与异构计算快速发展,推动系统协同成为现实需求,算力孤岛的存在直接导致调度低效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加快跨平台计算生态构建,推进多体系芯片与多样化系统的互操作。这些趋势为“去中心化、可自控”的国产系统提供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牵引力。
再回到魏少军以“颠覆性思维”对待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时,其核心关切并非芯片本身,而是一个更具战略纵深的问题:中国能否拥有独立主导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答案在于是否有企业愿意站出来,在底层架构上作出结构性让渡,团结生态链上下游共同构建一个足够开放、可持续的协作平台。
技术不应是封闭竞争的终点,而应是共建生态的起点。从这一点看,海光当前所推动的开放架构,并非一场单边实验,而是中国算力生态自我生长、自我调整、自我协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