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全网封禁近一个月后,张雪峰重返直播间,态度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曾经直言“文科都是服务业,一个字就是‘舔’”的他,如今竟高呼“文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这一反转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调侃他是“变色龙”“墙头草”,也有人认为他“认怂了”。然而,对那些曾因他一句话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学生来说,这场“变脸”远非笑谈。

2020年,张雪峰在视频中坚定推荐土木工程:“就业前景非常不错。”彼时,甘肃考生刘宇正为高考志愿焦头烂额。他刷到这条仅3分41秒的视频,毫不犹豫地将土木工程填入志愿系统。录取结果公布那天,他激动不已——以为自己踏上了通往“欣欣向荣行业”的快车道。

然而,命运的回旋镖来得猝不及防。从大二开始,张雪峰对土木的态度急转直下,直播中频频嘲讽:“有没有工地干的牛马?”“工地上谁分一本二本?”与此同时,土木行业也在现实中急速崩塌:全国50余所高校撤销该专业,就业率从95%暴跌至60%以下。
刘宇毕业时,设计院拒收本科生,施工单位成为唯一出路。他辗转教培、考研,最终无奈继续攻读土木研究生。“我现在只觉得,自己是个笑话。”他苦笑着回忆,当年那个相信“一分不浪费”的少年,如今被困在行业的寒冬里。

刘宇并非个例。他的经历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普通家庭中,张雪峰成了“志愿填报的唯一灯塔”。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吴秋翔曾在贵州调研发现,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专业选择需要提前规划”。当官方组织的志愿科普讲座无人问津时,张雪峰的短视频却在学生手机里反复刷屏。“他用娱乐化的方式闯入生活,哪怕无意刷到,也可能记住一句话。”吴秋翔说。

张雪峰的表达极具煽动性——非黑即白、情绪饱满、金句频出。“孩子学新闻就打断他的腿”“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这些极端言论虽屡遭批评,却因“敢说真话”的人设深得家长信赖。黑龙江一位母亲坦言:“他就该这么狂!说得模棱两可,我反而不信。”
在焦虑与信息差的夹缝中,张雪峰成了“决策代理”。而代价,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承担。

张雪峰的影响早已超越单一专业。教育博主刘林雨的朋友曾因他一句“普通家庭别学医”,强行让女儿放弃医学梦想,转投计算机专业。结果女儿毫无兴趣,绩点低迷,毕业即失业,母女关系濒临破裂。

更隐蔽的伤害发生在“热门专业”的拥挤赛道上。2023年,广东考生李萌萌以530分报考汉语言文学,却因该专业分数线暴涨20多分而滑档。她后来得知,许多毫无兴趣的日语生也因家长听信“汉语言好考公”而涌入该专业,导致录取位次畸高。
研究显示,2023年近200万考生的专业选择直接受张雪峰影响。他力推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占比已达10.78%,但就业市场需求却持续萎缩;而他唱衰的新闻传播类,反而出现人才缺口。

张雪峰的言论反复横跳,实则是流量时代的生存策略。从2016年因贬低高校被起诉,到2023年因“打断学新闻的腿”道歉,再到如今高调“平反”文科,他的每一次转向都精准踩中舆论热点。那件印着“我错了,我道歉”的定制T恤,成了他危机公关的标志性道具。
但人生没有“撤回键”。专业选择只有一次,而行业兴衰却难以预测。刘宇的朋友听从高价志愿机构建议,入读同济土木,如今同样失业;另一人从机械转软件工程,却遭遇后者就业寒冬,想回头已无路。
吴秋翔指出,张雪峰本质是“销售”,而非教育者。他利用焦虑、简化复杂、制造对立,将志愿填报变成一场情绪消费。而“快餐式建议”与“长期人生规划”之间的错位,正在制造难以估量的沉没成本。

如今的刘宇已不再怨恨张雪峰。“我才是第一责任人。”他说。备考研究生的日子里,他开始相信“长期主义”——不再追逐风口,而是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做判断。
他给自己定下30岁前的计划:沉淀六年,等待行业复苏。尽管前路未卜,但他坚信:“既然已到低谷,就只能向上走。”
只是偶尔,他仍会想起填报志愿的那个下午。如果没点开那条视频,如果选择了失之交臂的自动化或计算机……人生会不会完全不同?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流量裹挟的时代,没有人能替你过完这一生。真正的“避坑指南”,或许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金句,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为选择负责的勇气。
(文中刘宇、林秋、刘林雨、李萌萌均为化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