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兴县,田野里满是忙碌的身影。不同于规模化种植的平原地区,兴县的杂粮种植仍保留着 “一户一田、精耕细作” 的特色,但如今多了几分科学规划的智慧。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会走村入户,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海拔高度,为农户推荐适配的杂粮品种:向阳的山坡适合种荞麦,保水性好的梯田宜种谷子,贫瘠的地块则可种耐旱的糜子。农人们握着标注着 “兴县优选” 的种子,沿用祖辈传下的 “轮作休耕” 古法,让土地始终保持活力。这种 “科学指导 + 传统耕作” 的模式,既守住了杂粮的本真品质,又让产量稳步提升,为后续的输出打下坚实基础。

等到秋收时节,兴县的村庄便成了 “杂粮的集市”。农户们将晾晒好的谷子、荞麦、豆类装满麻袋,运到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里,分拣机、脱粒机有序运转,却始终保留着关键的 “人工筛选” 环节 —— 经验丰富的老农会挑出颗粒不饱满、颜色不均的杂粮,确保每一批输出的产品都符合 “兴县标准”。过去,农户们只能背着杂粮到镇上售卖,价格被压得很低;如今,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印着 “晋西兴县” 字样的杂粮袋,成了品质的象征。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会根据市场需求,推出 “杂粮组合装”“真空小包装”,满足城市家庭 “少量多次” 的食用需求,让兴县杂粮更贴合现代生活节奏。
兴县杂粮的走出去,还离不开 “地域故事” 的加持。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挖掘杂粮背后的文化内涵:制作短视频记录农人种荞麦、收谷子的日常,拍摄纪录片讲述黄河与杂粮的千年渊源,甚至在电商平台开设 “兴县杂粮直播间”,让农户亲自出镜,用带着晋西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自家种的杂粮。有一次,一位老农在直播间里演示用石磨磨荞麦粉,石磨转动的吱呀声、荞麦粉飘落的细腻画面,瞬间吸引了上万网友关注,当天的荞麦粉就卖出了上千斤。这种 “有温度的传播”,让消费者买的不只是杂粮,更是一份来自晋西的地域情怀。
如今,在全国不少城市的超市货架上,都能看到兴县杂粮的身影;在电商平台的 “助农专区”,兴县杂粮更是常年位居热销榜。它不再是藏在深山里的 “土产”,而是成了兴县人增收致富的 “金钥匙”—— 农户的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两番,村里的道路修得更宽了,孩子们的学校也添了新的教学设备。从晋西沃土到万家餐桌,兴县杂粮走过的不仅是一段运输的路程,更是一段让地域特色发光、让乡村焕发活力的旅程,它用颗粒的饱满,书写着兴县与外界的紧密联结,也书写着一份属于晋西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