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想不开跳楼了?
6月11日,一个本应是高三学子翘首期盼查分的日子,却成了上海七宝中学高三实验班一名学生生命的终点。这位拥有着“学霸级”成绩的少年,小三门总分210分,他考了204分,因这看似微小的6分之差,与梦想的清北强基计划失之交臂,最终选择从高处纵身跃下。在旁人眼中璀璨夺目的204分,为何在他心中,却成了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数,被赋予太多的重量,仿佛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我们是否忘记了,高考纵然重要,它也仅仅是漫长人生的一个起点,远非终点?为了追求那顶尖的分数,让精神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直至被彻底压垮,那么前期所有的挑灯夜读、所有的拼搏努力,在生命逝去的瞬间,都显得苍白而徒劳。学校和家庭在追逐分数的赛道上狂奔时,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摆在了比排名、比升学率更优先的位置?悲剧发生后,舆论的热潮终会退去,热搜会被新的信息覆盖,但对于失去独子的父母而言,那份深入骨髓的伤痛,将是伴随余生的、永恒的、无法填补的空洞。我们卷赢了分数,却可能输掉了孩子鲜活的生命,这代价,太过沉重。

这个能考到204分的孩子,无疑是优秀的,也必然是自尊心极强的。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对“失败”的容忍度更低,更难以接受那怕是一丁点的“不如意”。这暴露了我们教育中一个巨大的缺失——抗挫折教育。我们是否教会了孩子:人生之路漫长且充满变数,成功固然可喜,但失败亦是常态?高考很重要,但它绝非人生的唯一出路,除了清北,还有广阔天地间的星辰大海,值得你去奔赴与探索。学校和家庭迫切需要将孩子的心理健康置于更核心的位置,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压力、疏导情绪、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和韧性。如果只教会孩子追求成功,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地面对挫折、接受不完美,那么未来人生中更大的风浪袭来时,缺乏“心理免疫力”的他们,可能会遭遇更深的痛苦。

想想我们自己的高中时代,或者问问身边的孩子:高中三年,是充满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和青春的活力,还是在无休止的课程轰炸、题海战术中被压得喘不过气,只剩下压抑和疲惫?当下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将所有的目光和压力都聚焦于分数之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娱乐、放松、解压、社交、发展兴趣——被严重忽视甚至剥夺了。他们像被上紧发条的机器,长期处于“一根弦紧绷”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喘息。试想,如果进行一次全国高中生匿名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问卷调查,其结果恐怕会让我们震惊且羞愧。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制造在分数上登峰造极,却在心理上脆弱不堪的“考试机器”。我们的高中教育体系,是时候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与变革了。
这位同学的悲剧,该让所有人都醒醒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教会他们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试卷上的数字。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强大生命韧性的孩子,远比一个手握高分却内心崩塌的“赢家”,更能从容面对人生的万里长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