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焦虑内耗觉得烦恼劳累,我们应该如何掌握情绪?

回想一下你的最近的情绪:是否天天熬夜,报复性刷手机?是否充满焦虑和不安,胡思乱想,敏感又习惯性自责?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回想一下你的最近的情绪:

是否天天熬夜,报复性刷手机?

是否充满焦虑和不安,胡思乱想,敏感又习惯性自责?

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陷入无尽内耗?

这些困扰,正席卷越来越多的人。

情绪,是我们人生大厦的地基。它一旦晃动,学习、工作、亲密关系都可能崩塌。但它又难以捉摸,层层叠加。

当焦虑、愤怒、烦恼来袭,我们通常会打出三张“手牌”。

今天,我们先审视第一张

——“忽视”。

“忽视”常伪装成我们的口头禅:“我没事”、“我还好”、“就是有点烦”。但“烦”并不是真正的情绪,它掩盖了底下更真实的愤怒、羞耻、焦虑或内疚。

每一次用“烦”来概括,你就几乎漏掉了情绪携带的所有重要信号。

在远古,这些情绪信号指导我们的祖先行动:

愤怒意味着边界被侵犯,需要捍卫;

悲伤意味着经历重大损失,需要时间修复;

焦虑则在警告:再不行动,后果严重。

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必完全服从这些信号,但“收都不收”,等于忽视了内心最底层的需求。这就像口渴了硬扛着不喝水,只会让你与自己越来越疏远。

想象一个场景:未来有一次在全公司面前演讲的机会,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你此刻的情绪,究竟是焦虑紧张,还是激动兴奋?这两种状态的身体反应非常相似。如果无法准确识别,你可能会放大风险,从而错过一个展现自我的好机会。

一个人拒绝与自己沟通的后果,就是在未来无法分辨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种精准定义和描述情绪的能力,被称为“情绪颗粒度”。

研究表明,情绪颗粒度高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理解他人,减少社交焦虑,也更不容易被激怒或陷入自伤行为。

提升情绪颗粒度,意味着从模糊的“不舒服”中,辨认出具体的情绪名称。当你能说出“我感到失落”而非“我不开心”,说出“我有些嫉妒”而非“我有点烦”,你就开始了与自我真正的对话。

忽视情绪,并不会让它消失。它只会在暗处滋生,最终以更猛烈的方式反扑。学会识别它,是掌控它的开始。

在下一次情绪波动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一句:“我此刻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 给那个模糊的感受一个确切的名字。这是你停止内耗,走向情绪自由的关键一步。

下一篇明天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