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谁救了逃亡的唐德宗?28 岁太子执剑断后,40 天死守孤城,为大唐续了命

公元 783 年深秋,长安城外的浐水岸边,五千泾原士兵的怒吼震碎了寒雾。这些本该赶赴襄城平叛的将士,裹着单衣饿着肚子,望

公元 783 年深秋,长安城外的浐水岸边,五千泾原士兵的怒吼震碎了寒雾。这些本该赶赴襄城平叛的将士,裹着单衣饿着肚子,望着京兆尹送来的粗米咸菜,积攒的怨气终于爆发 ——“我们卖命打仗,皇帝却让我们啃食麸糠。

混乱瞬间席卷都城。当叛军挥舞兵器冲向丹凤门时,大明宫紫宸殿里的唐德宗才慌了神,急调神策军护驾,却发现禁军早已因东征空虚。身边侍从拉着他就往外逃,年仅 28 岁的太子李诵一把抄起墙上佩剑,大喝一声:“父皇先走,儿臣断后!”

这一去,便是屈辱的逃亡。护驾的只有打猎归来的数十名部曲和四百名练武的军士,一行人踩着寒霜奔向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始终殿后,长剑出鞘护在队伍末尾,好几次将溃散的乱兵挡回去。等抵达奉天城时,他的衣袍已被划破数道口子,手上的剑还沾着血渍。

可危机才刚刚开始。长安城里,叛军拥立闲居的前节度使朱泚为帝,改国号大秦。这个野心家带着数万大军直扑奉天,把这座小城围得水泄不通。彼时奉天城里,加上后来赶到的浑瑊部千余禁军和韩游瓖的三千镇兵,总兵力还不到五千,而叛军光攻城云梯就造了能容五百人的大家伙。

李诵没有躲进行宫。他每日戴着头盔奔走在城头,时而帮士兵搬运滚石,时而对着士气低落的守军喊话:“叛军虽多,却是乌合之众!长安父老还在等我们光复,岂能退缩?” 有次叛军箭矢都射到德宗御前三步远,正是李诵带着禁军死士死守缺口,硬生生把叛军顶了回去。

最惨烈的是东北角城防战。朱泚的叛军推着数十丈宽的云桥攻城,桥身裹着湿毡和牛皮,下面还垫着柴草填壕沟。眼看云桥就要抵近城头,李诵急中生智,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马粪柴草推到地道里点燃。火焰瞬间窜起丈高,云桥轮子陷进地道,叛军被烧得哭爹喊娘,浑瑊趁机开城追击,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四十多天里,奉天城变成了炼狱。守军缺粮到 “煮铠弩为食”,李诵带头缩减口粮,把省下来的粮食全分给士兵。有个年轻士卒冻得握不住刀,他当即解下自己的锦袍披过去:“大唐的兵,不能冻着死!” 将士们见太子如此,无不奋勇,连受伤的士兵都拄着兵器守在城垛边。

就在城防快要撑不住时,转机突然出现。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援军星夜赶到,神策军将领李晟也在东渭桥集结兵力,直逼长安。朱泚听说老巢告急,又怕被援军包抄,连夜烧了营寨撤兵。那天清晨,当守军发现叛军营地空无一人时,奉天城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李诵站在城楼上,望着天边曙光,终于松了口气,手上的剑柄早已被汗水泡得发亮。

这场血战虽以唐军惨胜告终,却成了大唐命运的转折点。李诵用四十天的浴血奋战,不仅保住了德宗和大唐中枢,更让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后来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部将所杀,泾原兵变终被平定。但没人忘记,在那个最黑暗的深秋,是那位执剑守孤城的太子,用勇气硬生生给大唐续上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