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车,结果变成惊吓盲盒,这谁受得了?
6月18日,曾实名控诉“T3出行司机骚扰自己”的女大学生赵女士再次站出来爆料:她在6月15日乘坐T3出行时,司机当着她的面在车里公放不雅视频,她委婉提醒,对方压根不理会,视频一直放完。
网友一看,炸了。
结果你猜T3出行客服怎么回应的?——“那不是不雅视频,是歌曲MV,人物穿着清凉而已。”
听明白了吗?官方的意思是:这不是猥亵,是你太敏感。
真是三观碎了一地:“穿得少”不是问题?“MV”就可以随便放?在公共空间播放擦边内容不需要边界感?
赵女士不是第一次投诉T3司机了,上一次还是猥亵,这次是“MV门”,连续两次中招,这到底是平台没底线,还是底线已经成地毯?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车内不是私人空间,是公共服务场景。
无论司机放的是《艳舞青春》还是“热辣女团跳舞MV”,只要是未经乘客允许的声音和画面,哪怕不是黄色片子,也足够让人感到不适和冒犯。
尤其是女生独乘、晚间出行的场景,这种“氛围不对劲”的视频,很容易让乘客产生安全焦虑。
你说“穿得清凉”,那为什么不放给自己老婆孩子看?
说到底,这不是“视频内容”本身的问题,而是司机有没有职业边界感的问题。
公共服务岗位最忌讳的就是“我以为”,你以为是音乐MV,乘客就必须忍受视觉骚扰?你以为不色情,但人家觉得被冒犯了,那就是你越界。
T3的回应最让人无语。
这事本来可以用一句“我们会加强司机培训和审核机制”来安抚用户,结果T3非但不反思,还强行解释MV不是不雅视频,画面只是穿得少。
你这不是回应,这是PUA+洗地的混合操作啊!
而且最骚的是:你都承认“乘客投诉了”,你也“封禁了司机”,那你到底在护谁?
一边封禁司机,一边为司机澄清,T3这是在左右互搏吗?
要知道,在赵女士上次实名控诉司机“言语骚扰”时,T3一开始也没正面回应,直到网友舆论发酵,才低调处理。
这次又是一套剧本上演:先否认、再解释、再悄悄处理,最后不痛不痒地“封禁司机完事”。
那我们问一句:你们的风控机制在哪儿?司机审核标准在哪儿?谁来保障女生的乘车体验不再踩雷?
打车软件做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行业“价格战”内卷到骨子里的结果。
你看看现在的网约车市场,全是:谁便宜上谁的车,平台拼命“低价补贴拉用户”,对司机准入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开车送人就算数。
平台只看一个指标:司机够不够用、订单接不接得完。至于司机放什么、说什么、干什么,放养式管理。
T3号称“由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联合打造”,起步就是“正能量平台”形象,现在咋越来越接近“野生出行”了?
这事不是个例。
你只要随便翻翻网络,搜“T3司机骂人”“T3司机乱放音乐”“T3乘客投诉无门”,全是一水儿的负面案例。
平台装死,乘客受害,媒体喊话,最后不了了之。
这是一家央企背景公司应有的用户保障机制吗?这是在用几十万司机的生命安全换补贴量吗?
别说我们“上纲上线”。如果你是一个独自打车的女生,你敢随便坐T3吗?
这不是情绪化,这是实实在在的“用户风险判断”。
就像赵女士说的,她不是第一次被T3司机冒犯,但又不得不继续打车——因为工作、因为通勤、因为平台在她那片区域最便宜。
那请问,一个普通乘客到底该怎么自保?
我们都以为移动出行已经“互联网化”,但现实告诉你:平台管理,还停留在“线下黑车”那一套。
司机想听什么放什么,爱说啥说啥,乘客一投诉就扯“误会、误操作、非故意”,平台一查就封号、冷处理、甩锅。
然后过段时间,另一个司机又重演一次擦边视频、骚扰言语、擅自绕路,轮回继续。
T3出行该怎么做?不是封个号就完事,而是要交一份合格的“公共安全承诺书”。
你必须告诉所有用户:
你们的司机有没有岗前培训?
有没有关于“音视频播放”的操作规章?
一个司机被投诉后会不会进入“全平台拉黑名单”?
乘客投诉会不会反馈、透明、公示?
你们的客服系统是不是24小时响应?
这些,不难,但必须有。
毕竟打车不是抽奖,不应该让一个女生坐上车后,心里想的是:“希望今天这个司机别太奇怪”。
说到底,乘客不是玻璃心,是平台太冷血。
谁都能理解司机需要打发时间,放个歌、听个新闻,这没问题。
但在公共服务场景下,你必须清楚一件事:用户才是主角,你得收起你的“个性化体验”。
你要耍个性,回家开蓝牙音响、看啥放啥;你要工作,就请履行服务职责,闭嘴开车、安全送达,别给乘客制造额外心理负担。
我们不是要妖魔化所有司机,但一个平台能不能管理出“干净利落”的服务标准,才是真本事。
大家有遇到过在网约车里被冒犯、被吓到的经历吗?
你觉得平台在处理“灰色边界”问题时,是不是太偏向司机?
如果这事你碰上了,你会怎么处理?
评论区聊聊,别让平台只看见“冷数据”,看不见“热感受”。
我们要的不多:只是一个让人安心的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