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让想法有可能出现,再让想法变成现实
文 |瑞雪
看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与美国企业的差距,在于中国企业太着急变现,而美国企业更愿意在前期大量投入,厚积薄发。
但在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还不够快。机器人概念发展至今,一是提供观赏价值,例如展会表演。二是在简单物品搬运层面替代人力,例如酒店送餐机器人、仓库分拣员等。三是针对特定企业研发特定技能机器人,例如手术机器人等。
简单来说,当前机器人商业化的图景主要服务于B端与G端,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C端应用尚有距离。
但在这届互联网大会上,一切似乎有所变化,产联社注意到,大量机器人正在努力朝着C端场景落地。
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
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2025年初预测: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他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2025年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并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在本届互联网大会上,我们看到一些苗头:
·机器人咖啡、机器人餐品已经商用。在2023年的链博会上,类似技能的机器人还只作为展品或供B端使用。
·简单、平价的机器人已经被开发出来。比如,现场有一款专门为儿童打造的299元粉色机器狗,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仿生机器人正朝向垂类深耕发展。比如,机器人的皮肤头发都可根据喜好定制,未来有望让机器人在居家养老、陪伴服务等领域发挥价值。
我们现在或许正处于机器人到了大规模引爆C端市场的临界点。
市场永远是验证产品最好的试金石,C端市场要求产品具备极高的性价比、明确的实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机器人落地C端市场面临三重鸿沟:
·不够智能:唱歌跳舞都是程序员提前预设好的程序,而非真正的自主认知与决策。它们无法理解复杂的、非结构化的环境,一个轻微的干扰就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带来安全风险。在实际场景中,机器人还面临众多考验。
·成本高:以工商银行摆放的前台机器人为例,一台造价高达50万元,在提供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这样的成本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非刚需:现在市面上的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没有的优势,市场即便知道这是趋势,也难以找到购买理由。
机器人边界拓宽
产业正在变得务实,不再空谈“通用人形机器人”。取而代之的是在特定垂直领域深耕。更多厂家正在思考机器人与现实社会结合的逻辑,并投射在产品端。
AI北京松延动力研发的仿生人,皮肤下嵌入数百个微传感器,配合多模态大模型,可实时模拟人类面部肌肉运动,实现“微笑”“吃惊”等细腻表情。这些技术原本用于医疗康复或人机协作,如今被巧妙转化为公众互动体验,正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活的典型缩影。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零售机器人“小i”穿梭在人群中。无需手动操作,只要对着它随口说一句“想要一包坚果”“来瓶矿泉水”等指令,内置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便会立刻精准识别需求,紧接着机械臂灵活转动,在储物格中精准定位目标商品,指尖的压力传感器巧妙把控力度,稳稳捡拾后缓缓递到人们手中,全程不过十几秒。
主办方在“超级体验馆”中打造“赛BOT SHOW场”“幻影魔方”“智趣小屋”三大互动空间,目的不仅是展示技术,更是降低公众认知门槛。机器人能表演变脸,能通过人类语气、动作等感知情绪,真正朝着智能体发展。
根据本次互联网大会的产品展示,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未来,我们只需要将诉求提交给机器,机器人会帮助我们分拣商品,“逛”超市将不再是主流。孩子们的玩伴会变成机械狗,经历过数论迭代,机械狗也会变得类人般智能。
我们也许真的将处于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但是观念的养成与改变非一朝一夕。展会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可能:先让更多想法“有可能”出现,再想办法让这些想法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