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政府援引一部尘封数十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强制措施时,这个以风车和郁金香闻名的国家,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法治破坏者”的角色。这场始于2025年9月的商业纠纷,如今已演变为一场牵动全球半导体神经的地缘政治事件。

事情要从2025年9月30日说起。那天,荷兰政府突然祭出一部冷战时期的法律武器,对安世半导体的内部事务进行行政干预。紧接着在10月8日,荷兰企业法庭作出裁决,剥夺中国企业在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并暂停中方代表职务。更戏剧性的是,10月26日,安世(荷兰)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直接切断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这场风波让荷兰引以为傲的国际形象遭遇重创。荷兰知名政治学者奥弗贝克教授直言不讳地评价:“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实在是非常愚蠢。”他痛心疾首地指出,此举“与荷兰一直推崇的自由贸易政策不符”,结果只能是“使荷兰的国际形象受损”。这番批评道出了许多荷兰知识精英的心声——一个以商业立国的国家,竟用行政手段粗暴干预市场运行,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与此同时,欧洲工业界正陷入一片恐慌。安世半导体作为汽车芯片的关键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大众、宝马、奔驰和特斯拉等主流车企。断供消息传出后,相关芯片交货周期大幅延长,部分组件价格暴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若情况持续,欧洲汽车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停摆。面对危机,车企们不得不展开“供应链自救”运动——大众汽车紧急切换到意法半导体,法雷奥也为其95%的零部件寻找替代芯片,新的供应商名单上出现了英飞凌、安森美等竞争对手的名字。

在这场风波中,荷兰政府的决策动机备受质疑。荷兰籍欧洲议会议员德克·戈廷克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大臣此举是“出于选举原因”,意图通过展示对华强硬来换取选票。他警告,这种将政治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行为,将对荷兰的国际地位造成“灾难性后果”。更讽刺的是,有分析认为荷兰此举是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但美国自身在此事上的立场已有所松动,让荷兰的激进措施显得尤为孤立。
中国方面的反应则保持了克制而坚定的态度。中方指出,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原本稳定,是“荷方强行不当干预”成为了“恶源”。中国商务部强调,荷兰在此事件中“既未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也没有保护外资企业的正当权益”,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荷兰的“营商环境和政府公信力”。尽管面临挑衅,中方仍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但要求荷方“带着建设性方案来”,“奔着解决问题来”。
颇具戏剧性的是,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安世半导体总部园区,在工作日也显得“一片异常的寂静”。这种表面平静与暗流涌动的反差,恰如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缩影——看似秩序井然,实则危机四伏。

这场争端的影响已远超商业范畴,成为检验国际贸易规则和国与国之间商业信誉的试金石。荷兰政府或许短期内达到了一些政治目的,但长远来看,其作为可靠商业伙伴的声音已大打折扣。当各国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在荷兰的投资风险时,这个曾经被誉为“欧洲门户”的国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受损的国际形象。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安世事件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各国追求供应链安全与坚持开放市场之间,在维护国家安全与遵守国际规则之间,世界正寻找新的平衡点。半导体作为21世纪的“原油”,已成为这场大调整的前沿阵地。
亲爱的读者,您如何看待荷兰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的决策?在一个日益分化的世界里,各国应如何平衡自由贸易与国家安全的诉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关乎全球经济未来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