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隰县小西天:藏在晋西深山的“明代佛国”,这份“悬塑+烟火”攻略请收好

晋西吕梁的吕梁山深处,一座藏在悬崖边的明代古刹,用1200余尊悬塑佛像“刻”下了一个佛国世界。它叫“小西天”,本名“千佛

晋西吕梁的吕梁山深处,一座藏在悬崖边的明代古刹,用1200余尊悬塑佛像“刻”下了一个佛国世界。它叫“小西天”,本名“千佛庵”,因“佛像众多、殿宇小巧”得名,却藏着“中国悬塑艺术巅峰”的惊世之秘。近日,记者跟随文保专家与当地村民,探访这座“隐于深山人未识”的明代佛国,解码它如何从“荒山古寺”到“艺术瑰宝”,成为山西文旅的“冷门宝藏”。

导语:深山藏古寺,悬塑动人心

“不到小西天,不知悬塑有多绝。”隰县文旅局文保股股长张建明的一句感慨,道尽了这座古寺的魅力。小西天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率众历时15年建成,现存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等5座殿宇,其中最负盛名的“大雄宝殿”内,1200余尊悬塑佛像沿四壁与穹顶层层叠叠铺展——或坐或立,或怒目或低眉,或骑狮或踏云,连衣袂褶皱都纤毫毕现,仿佛“佛国天宫”从壁画中“生长”出来。

2019年,小西天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其悬塑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的它,不仅是晋西信众的“精神灯塔”,更成为艺术爱好者与古建迷的“朝圣地”。

第一幕:寻佛深山——悬崖边的“明代时光机”

从隰县县城出发,驱车沿蜿蜒山路行驶约40分钟,便到了小西天所在的“千佛庵村”。远远望去,红墙灰瓦的古寺依山而建,与背后青灰色的吕梁山融为一体;走近细看,山门两侧“佛国天宫”的砖雕匾额已有些斑驳,却难掩岁月沉淀的厚重。

必打卡1:大雄宝殿——“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

跨进大雄宝殿门槛的瞬间,记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12根朱红立柱撑起穹顶,四壁与梁枋间,1200余尊佛像如“千佛朝拜”般铺展——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中央莲台,左右文殊、普贤骑狮乘象;上方“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宝相庄严,下方“二十四诸天”或持法器、或驾云头,连衣纹的飘动感都仿佛能触到风。

记者观察:这些悬塑采用了“圆雕、浮雕、透雕”多种技法,佛像高者1.5米,小者仅20厘米,最惊人的是“千手观音”像——1008只手臂如孔雀开屏般展开,每只手中持法器各异(莲花、净瓶、宝剑……),连指尖的螺纹都清晰可见。“这是明代悬塑的‘天花板’,”山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砚祖介绍,“国内现存明代悬塑多为小型造像,像小西天这样规模宏大、题材完整的,全国仅此一处。”

隐藏玩法:殿内光线较暗,建议用手电筒(可向寺内借)照射穹顶——阳光穿过殿门斜射时,“二十四诸天”的衣袂会投下流动的影子,恍若“佛国梵音”;若遇雨天,殿内潮气氤氲,佛像表面的彩绘会泛出淡淡的金光(明代矿物颜料的特性)。

必打卡2:文殊、普贤殿——“明代彩塑的双璧”

大雄宝殿两侧,文殊殿与普贤殿对称而立。文殊殿内供奉文殊菩萨,普贤殿内供奉普贤菩萨,两尊主像均高2.8米,虽历经近400年风雨,彩绘仍鲜艳如初。

记者探访: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剑,剑穗上的红绸是2018年修复时按原样复制的;普贤菩萨脚下的白象,象牙上的金漆虽已剥落,却能看出当年“鎏金”的痕迹。“这些彩塑用的是‘矿物颜料+动物胶’,”寺内70岁的守庙人赵大爷说,“以前每年雨季,东明禅师的弟子们都要爬上屋顶补漏,就怕雨水渗进来坏了佛像。”

文化密码:两殿的“藻井”(天花板中央的装饰)最值得细看——文殊殿藻井是“莲花千佛”,普贤殿藻井是“云纹八宝”,均用木雕、彩绘结合,工艺之繁复,连现代工匠都直呼“佩服”。

必打卡3:古寺周边——“山、寺、田”的田园画卷

小西天的美,不仅在寺内,更在“寺外”。沿着寺后的小路步行10分钟,可见层层梯田沿山势铺展,秋季玉米金黄、夏季荞麦雪白;再往远看,吕梁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偶尔有山雀掠过寺前的老槐树——这里没有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古寺钟声+山风虫鸣”的原生态。

记者体验:清晨6:30-7:30,寺内会响起晨钟(由守庙人赵大爷敲响),钟声浑厚悠长,在山谷间回荡;傍晚17:00左右,夕阳会把大雄宝殿的飞檐染成金色,此时拍摄“佛国晚照”,照片自带“电影感”。

第二幕:烟火小西天——古寺里的“人间温度”

“小西天不是冰冷的文物,是活着的精神家园。”千佛庵村村支书郭建平说。这座藏在深山的小寺,至今仍保留着“晨钟暮鼓、农禅并重”的传统,村民们与古寺的羁绊,藏在烟火日常里。

必体验1:参与“早课”——与僧众共诵经

每日清晨5:30-6:30,寺内会举行“早课”(法事活动)。若提前与寺内师父沟通(需礼貌询问),游客可参与其中:跟着僧众诵《楞严经》,看他们在佛前上香、供花,感受“禅意生活”的宁静。

游客反馈:“原以为会很严肃,结果师父们诵经时声音很温和,我跟着念了两句,心里特别平静。”来自太原的游客王女士说。

必尝:素斋“禅意饭”——山里的清苦与甘甜

寺内“五观堂”(斋堂)提供素斋,需提前预约(每日限10人)。菜单随季节变化,春季有“香椿豆腐羹”,夏季是“绿豆百合粥”,秋季有“板栗烧山药”,冬季则是“萝卜炖豆腐”。

厨师说:“我们用的是寺前菜园的菜,不打农药;豆腐是村里老石磨磨的,豆香浓。”最受欢迎的是“佛手瓜炒木耳”——佛手瓜形似手掌,寓意“吉祥”,木耳脆嫩,汤汁清淡,吃完唇齿留香。

必逛:“小西天市集”——山货与非遗的碰撞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小西天的“庙会日”),千佛庵村会举办“小西天市集”:村民们挑着竹筐卖自家种的核桃、花椒、土鸡蛋;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隰县剪纸”(题材多为佛像、莲花);老匠人用传统工艺打制“铁器农具”;还有“佛前供花”体验(用野菊、野菊扎成花束,供于佛前)。

记者观察:市集入口处,“小西天”主题的“佛手馍”最受欢迎——馍体做成佛手形状,表面撒芝麻,咬一口麦香浓郁,是村民们“把佛国带回家”的朴素心愿。

专家支招:这样游小西天,更“有料”!

“小西天的价值,在于它‘小而精’的艺术高度,以及‘活态传承’的文化生命力。”隰县文旅局局长刘红梅建议:

时间安排:建议1天(上午9:00-12:00看悬塑、听早课;下午14:00-16:00逛市集、尝素斋;傍晚17:00看“佛国晚照”);

交通建议:

自驾:从临汾市区出发,沿G59呼北高速至隰县出口(约2小时),导航“千佛庵景区”;

公共交通:临汾汽车西站乘“临汾-隰县”班车(每日3班),抵达后打车至景区(10元/次);

避坑提示:

寺内禁止大声喧哗、随意触碰佛像(尤其是悬塑);

庙会日市集人多,建议早到(8:30前入场);

山区温差大(夏季早晚凉,冬季需穿羽绒服),建议带外套;

深度延伸:游完小西天,可顺道打卡“隰县小西天悬塑艺术馆”(县城内,免费),馆内通过图文、复制品详细介绍悬塑工艺;或前往“师家沟清代窑洞民居”(距30公里),看晋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智慧。

结语:一座古寺,半部晋西史

从明崇祯七年的凿石声,到21世纪的修复锤;从“荒山古寺”到“艺术瑰宝”——小西天的“重生”,是隰县人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文化的坚守。

当你站在大雄宝殿内,仰望1200余尊佛像的“千面千态”;当你跟着守庙人敲响晨钟,听山风掠过飞檐;当你咬下一口“佛手馍”,感受村民的朴素心意——你会明白:小西天不仅是一座古寺,更是晋西人“敬天法祖、热爱生活”的精神图腾。

来小西天吧!在这里,你不是游客,而是“佛国的访客”,是“文化的倾听者”。

隰县,等你与明代悬塑,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