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3月9-11日,泉城济南迎来了一场全球化工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顶级盛会——中国(济南)国际化工装备与智能制造展览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展会之一,本届展览会以"绿色智造·赋能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参展企业,首日专业观众突破3万人次,成为推动全球化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全球顶尖企业云集,展示前沿技术成果
展会上,巴斯夫、杜邦、三菱化学等国际化工巨头悉数亮相,国内龙头企业如万华化学、中化集团等也携最新研发成果登场。在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智能化反应釜、纳米级过滤系统、AI驱动的安全监测平台等创新产品成为焦点。德国某企业展出的"模块化智能工厂"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其能耗较传统模式降低40%,引发众多参观者驻足。中国石化则发布了全球首套"碳中和乙烯生产线"技术方案,通过碳捕捉与绿电协同应用,实现关键环节零碳排放。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成核心亮点
智能制造专区,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感知系统、5G远程运维平台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令人耳目一新。山东本地企业浪潮集团推出的"化工大脑"系统,能实时分析10万级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准确率达92%。展会特设的"黑灯工厂"模拟场景中,从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装的72道工序完全由AGV小车和机械臂协作完成,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可将生产效率提升3倍,人力成本降低60%。"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0%的参展商都带来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标志着行业已进入智慧化转型深水区。

绿色转型路径引发深度探讨
同期举办的国际化工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公布了《2026全球化工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指出氢能替代、生物基材料、废料矿化封存等将成为未来十年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行业白皮书显示,2025年我国化工行业碳减排量已达1.8亿吨,但高端装备国产化率仍待提升。日本某研究所展示的"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装置",能在常温常压下将工业尾气转化为甲酸,转化效率突破85%,这项技术已与齐鲁石化达成合作意向。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丰硕
展会的"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区"汇集了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28所院校的137项专利技术。天津大学研发的"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可降低精馏能耗70%,现场即与滨化集团签订产业化协议。特别设立的"中试设备对接会"上,南京工业大学开发的微通道反应器因其安全性高、传质效率好的特点,两小时内收到23家企业的合作咨询。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展会促成的技术交易额有望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国际采购需求集中释放
在B2B洽谈区,来自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采购团异常活跃。越南某化肥企业一次性订购了20套智能控制系统,金额达2.3亿元;沙特阿美公司则对中国的压力容器智能制造产线表现出浓厚兴趣。据统计,首日达成的意向交易额已突破80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达65%。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分析认为,随着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化工装备的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特色活动聚焦行业未来
展会期间举办的"全国化工技能大赛"吸引了156支企业代表队参赛,选手们在DCS操作、应急处理等环节展开激烈角逐。首次增设的"女性工程师沙龙"分享了过程安全、低碳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彰显行业多元发展活力。最受瞩目的"十大颠覆性技术"评选中,电化学合成氨、塑料化学回收、智能防腐涂层等技术榜上有名,评委会主席指出:"这些技术有望在未来5年内改变行业格局。"
夜幕降临,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的灯光依然璀璨。这场为期四天的行业盛会,不仅展现了全球化工装备领域的最新突破,更通过技术交流、贸易对接、思想碰撞,为世界化工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当传统化工遇上智能制造,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