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练了三年行草,直到看见周天球这65个字,才明白什么叫“笔底有乾坤”

聊到书法,很多人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好的书法就像一位武林高手打的一套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天,

聊到书法,很多人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好的书法就像一位武林高手打的一套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天,咱们不扯那些枯燥的历史人物故事,就单纯聚焦在一幅字上——周天球在王振鹏《五云楼阁图》上的那篇行草题跋。我敢说,就算你完全不懂书法,只要跟着我的思路,把这篇文章看完,你也能瞬间抓住欣赏行草书的几个核心命门,以后再看到类似的作品,你心里绝对会暗道一声:“嗯,这家伙有点东西!”

好,咱们闲言少叙,直接“上手”看这笔字。第一眼望去,这篇题跋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流畅”,但又不是那种滑溜溜、毫无阻力的流畅。这种感觉从哪儿来?核心就在于周天球对“笔锋”的掌控,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什么是笔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开车时的“车头”,你所有的方向、力度变化,都通过这个“车头”传递给整个车身。周天球在起笔时,常常用一个非常细微的“切入”动作,就像跳水运动员入水前那个精准的预备,笔尖轻轻一顿,然后迅速弹开,这个动作保证了笔画的起点饱满有力,不会虚浮。在行笔过程中,他时刻让笔锋在“中锋”与“侧锋”之间自由切换。中锋行笔,线条圆润厚实,像是用刀背划过;侧锋取势,线条则显得爽利飘逸,像是用刀刃轻削。你仔细去看他字里行间的那些长线条,尤其是撇和捺,能明显感觉到笔锋在纸面上“舞蹈”的轨迹,而不是平铺直叙地拖过去。这种对笔锋的精妙控制,是写出“有质感”线条的第一步,也是很多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光有好的线条还不够,字要立得住,关键在于“结构”,也就是每个字内部笔画的组织关系。周天球这篇行草的结构,非常值得我们玩味。它不像唐楷那样工整得像队列方阵,而是有一种“险中求稳”的趣味。举个例子,他常常会把某个字的某一笔故意写得很夸张,或者把某个部分的位置挪动一下,造成一种视觉上的“不平衡感”。但奇妙的是,当你觉得这个字快要“倒”了的时候,他总能用另一笔巧妙地“撑”住它,让整个字在动态中重获平衡。这就好比一个走钢丝的人,身体左右摇摆看似惊险,实则核心稳定。这种处理方式,让他的字避免了“状如算子”的呆板,充满了生机与动感。同时,他非常善于运用“疏密对比”。该紧凑的地方,笔画挨挨挤挤,密不透风;该疏朗的地方,他又大胆留白,甚至一笔带过,疏可走马。这种强烈的节奏变化,让整篇字看起来就像一首乐曲,有高潮,有舒缓,引人入胜。

当我们把眼光从单个字放大到整篇,就到了欣赏书法的第三个层面——“章法”,也就是字的排兵布阵。周天球这篇题跋是写在画作之上的,空间是固定的长条形,这就特别考验作者的全局谋划能力。你看他的字,并不是像打印一样大小均匀、上下对齐的。而是有大有小,有敧有正,有轻有重。字与字之间,时而紧密,时而疏远,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气韵。尤其精彩的是他处理“行气”的方式。所谓行气,就是一行字的内在联系和流动感。他的字并不是垂直下来的,而是有一条隐形的、婉转曲折的中轴线,字围绕着这条线左右摇曳,像风吹柳条,自然摆动。这种布局,让有限的平面空间产生了无限的深度和动感,与前面《五云楼阁图》中的亭台楼阁、祥云缭绕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既不抢画的风头,又自成一格,堪称题跋的典范。

最后,咱们来聊聊最显功夫,也最难模仿的——“墨法”与“神采”。书法不只是黑色的艺术,墨色的变化是书家情绪的直观流露。在这篇题跋里,你能清晰地看到周天球蘸一次墨,从“湿”到“干”,从“浓”到“淡”,再到“飞白”的自然过程。湿润处,墨色乌黑发亮,精神饱满;干枯时,笔锋与纸张摩擦产生的“飞白”,又带来一种苍劲老辣的感觉。这种墨色节奏,是刻意模仿不来的,它来自于书家长年累月的实践所形成的肌肉记忆和下意识反应。正是这些精妙的技法层层叠加,最终共同烘托出了整篇书法那种“文雅而不软弱,流畅而不浮滑”的神采。它没有张牙舞爪的狂怪,也没有小心翼翼的死板,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气定神闲。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幅行草书,别急着说“我看不懂”。不妨试着用我们今天聊的这几个维度去套一套:看看它的笔锋是不是有力度、有变化?结构是不是在平衡中寻求趣味?章法布局是不是有节奏、有呼吸感?墨色是不是自然生动?如果你能开始注意到这些细节,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推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了。剩下的,就是多看、多品,让这些感觉在心里慢慢沉淀。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