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桂林两江机场仍是广西无可争议的航空枢纽,稳坐区内民航头把交椅。那时南宁机场尚不成气候,柳州也仅有一条飞往广州的航线,票价不菲。因此,柳州出发的旅行团若需乘机,大多选择从桂林出发。
桂柳高速作为广西首条高速公路,恰好让柳州至桂林机场的路程更为便捷——大巴无需穿城,直达机场航站楼。于是,往返柳州与机场间的旅游包车,成了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景。
那是高铁尚未出现的年代,公路客运正值黄金时期。优质客车多投入城际班线,旅游团队用的车辆往往车龄偏大、配置一般。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带领一支赴港澳的团队,需从桂林飞往深圳过夜,再转赴香港。
那时南方的旅游车大多只有冷气、没有暖气,寒冬腊月里,车窗漏风、四面透凉是常态。那辆老旧大巴上,叔叔阿姨们冻得直抽鼻子。可那时的游客似乎更能“吃苦”,硬件虽差,却少见投诉,大家更看重的是旅途中的体验与人情。
抵达机场后,一位在车上受冻的阿姨大声对我说:“阿龙啊,安排飞机座位时,千万别让我坐窗边!”
我问:“您是恐高吗?”
她认真答道:“我怕风大!”
我一时间语塞,周围客人却哄堂大笑。有人赶紧解释飞机窗户是密封的,打不开。阿姨脾气很好,只是淡淡一笑:“没坐过飞机嘛,有什么好笑的。”
那个年代,能乘飞机出行的人不多,生活水平也远不如现在。这类如今听来像段子的对话,却是我真实经历的日常。
那时的桂林机场,熙熙攘攘,航班密集。不仅有大量国内航线,还拥有香港、澳门、仁川、曼谷甚至日本的国际航班,这些航班我都乘坐过,是名副其实的区域航空枢纽。相比之下,南宁机场连国际航线都尚未开通,规模甚至不及一个标准机场,更像航空站点。
然而,随着广西“强首府”战略推进,资源逐渐向南宁倾斜,航空格局也随之剧变。我记得某一境外航空的航线,就是被南宁以每班补贴大几万元的优厚条件“挖”走的。航空公司朋友坦言,这样的补助难以拒绝。不少航线陆续从桂林转场南宁,南航广西总部也迁至南宁,桂林的枢纽地位逐渐被南宁吴圩机场取代。
作为常出境的领队,我在与外国民众交流时发现,提到柳州、南宁乃至广西,对方常常茫然;但一说“桂林”,对方眼睛就亮了——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果真是世界级的。
我不禁思考,虽非桂林人,却深感一个省份的发展不必仅押注单一中心。桂林的国际知名度本就是一张好牌,若能善用其品牌效应,例如将部分国际会议或活动设在桂林,或许能产生更强影响力。
若将南宁视作广西的南翼,桂林为北翼,二者如扁担两头,共同挑起八桂大地的经济振兴——或许这才是更均衡、也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