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摄影的创作,首先要突破“服饰复刻”的表层思维,建立“精神在场”的创作观。这意味着创作者不仅要关注维多利亚裙装、复古礼帽等视觉符号,更要深入挖掘童话的精神内核。
——对未知的好奇、对规则的反叛、对纯真的坚守。在拍摄前,我会反复研读原著文本,提炼出“闯入感”“奇幻感”“纯真感”三个核心情感关键词,让这些精神特质成为贯穿创作的隐形线索。
视觉符号的挪用与改造是构建童话场域的基础。维多利亚裙装的选择要兼顾历史真实性与视觉表现力,可适当放大裙撑的体积、强化花卉纹样的饱和度,让服饰本身就具有“超现实”的童话张力;复古礼帽的装饰要跳出历史考据的束缚,加入夸张的花朵、羽毛等元素,使其成为“奇幻世界入口”的符号隐喻。
同时,符号的摆放要注重与环境的互动,如让礼帽在风中抛落,暗示角色从现实坠入梦境的瞬间。
场景的“去人造化”选择是营造真实童话感的关键。摒弃棚拍布景,转而以原生山野、古林溪涧为拍摄地,利用自然景观的野性与不可控性,营造出“未知世界”的原始张力。拍摄时要关注场景的细节层次:古树的纹理可视为奇幻世界的古老印记,溪流的反光可转化为梦境的光影魔法,草甸的野花则是童话生物的隐匿之所。
这种对自然场景的“童话化”解读,能让现实空间与幻想世界产生化学反应。
光线与色彩的创作逻辑要服务于精神表达。采用柔和的漫射光,模拟童话书插画的朦胧质感,让画面呈现出“现实与梦境交界”的暧昧氛围;色彩处理上,以自然的绿意为基底,通过服饰的高饱和花色形成视觉焦点,同时对整体色调进行柔化处理,避免色彩冲突的刺眼感,营造出如印象派童话的诗意调性。
光线与色彩的配合,要能引导观者的情绪,如用暖调光线强化“纯真感”,用冷调光线烘托“奇幻感”。
人物的情感塑造是让童话“活”起来的灵魂。引导模特摒弃刻意的“表演感”,转而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场景,让好奇、探索、沉醉等情绪自然流露。例如拍摄“阅读”场景时,让模特真正沉浸于书本内容,而非摆拍姿势;拍摄“抛帽”动作时,捕捉其瞬间的肆意与松弛。
这种“情感真实性”的追求,能让角色从服饰的“傀儡”变成有血有肉的童话参与者,让观者产生“她就是爱丽丝”的精神共鸣。
创作的全过程要保持“儿童般的感知力”。创作者需暂时放下成人的理性思维,以好奇的目光重新审视场景:将古树的枝桠视为奇幻生物的触角,将溪涧的声响解读为童话的低语。这种感知力的切换,能让创作从“复刻符号”升维至“创造意境”,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不再是对经典的致敬,而是一次属于当代的童话精神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