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沙漠腹地亚瓦通古孜乡的绿色蜕变:从风沙肆虐到生态富民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颠簸的县道,站在亚瓦通古孜乡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漫天黄沙,而是片片绿意。谁能想到,这片位于“死亡之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颠簸的县道,站在亚瓦通古孜乡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漫天黄沙,而是片片绿意。谁能想到,这片位于“死亡之海”腹地的乡域,30年前还近乎与世隔绝。

一切的改变,始于一条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的物探队员们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意外邂逅了隐匿于沙海的亚瓦通古孜乡。随后,塔里木沙漠公路铺到了亚瓦通古孜乡的周边,使其与世界紧紧相连。

如今,沙漠公路已通车三十载。车行其上,不仅叹服它贯穿“死亡之海”的磅礴魄力,更惊叹于昔日黄沙漫卷处,如今绿意连绵不绝。

一条公路穿沙海,万千绿色伴路行。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亚瓦通古孜乡,正经历着从被黄沙围困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变迁。

01 沙漠公路与零碳变革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1995年,全长52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通车,成为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等级公路。

公路的建成解决了深入沙漠腹地勘探开发石油的交通运输难题,更打通了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阻隔。

在沙漠中筑路难,守路更难。公路竣工时,用芦苇草方格沙障固沙,但草方格成本高、使用周期短。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大部分草方格失去防沙作用,公路积沙日益严重,威胁到交通安全。

为抵御风沙,2003年8月,总投资2.2亿元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4月全部建成。一条长436公里,宽约75米的“人工绿色长廊”扎根沙海。

沿防护林带布设的109座水井房日夜抽水浇灌,让2080万株柽柳、沙拐枣、梭梭等抗旱耐盐碱沙生植物在沙漠公路两旁傲然挺立。

2022年6月,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正式建成,光伏电站全面替代柴油机发电,所发绿电用于对公路沿线3100多公顷生态防护林进行抽水灌溉,实现“油改电”零碳排放。

这条公路由此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02 防沙治沙的技术攻坚

亚瓦通古孜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日间气温长期达到40摄氏度,地下水矿化度高达每升12克,普通植物在此难觅生机。

面对恶劣环境,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科学治沙路径。

工程治沙成为首要选择。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在风力强劲、沙量较大的区域,则采用高立式沙障。材料多用塑料网布、秸秆、混凝土栅栏等,最常用的材料还是芦苇。

这种沙障埋得比草方格深,露出部分超过1米高,用铁丝将芦苇编织成帘,每隔数米用木桩固定。一排排高立式沙障与风沙正面对抗,能大大延缓沙丘移动。

生物治沙方面,当地选定红柳和梭梭两种沙生植物。这些植物具有耐旱易活的特点,其根系发达,通过滴灌方式很快就能扎根。

光伏治沙是另一创新模式。一排排光伏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流沙的挟沙能力,而清洗光伏组件的水可以灌溉植被,形成绿地。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中广核建设的万亩光伏治沙项目基地已经全部覆绿,随着成片狼尾草破土而出,昔日不毛之地绿意盎然。

03 生态改善与经济效益双赢

防沙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亚瓦通古孜乡2000亩防沙治沙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且分包至45户百姓种植。经过6个月的学习和实践,如今基地苗木成活率已达80%。

这意味着经当地政府验收后,百姓3年内最高可获得2600元/亩的政府种植补贴。

当地还积极发展沙产业。基地加种了可滴灌的中药材肉苁蓉,预计2年内亩均收益三四千元。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

沙漠治理要想长久,必须进行产业结合。只靠政府补贴,长时间难以为继。肉苁蓉耐碱耐旱,既能固沙,又有经济价值,一举两得。

在于田县,肉苁蓉产业已形成规模。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5%,相关合作社已达40余家,培育龙头企业3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

沙漠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止于此。公路修通后,从吐鲁番运回幼苗,较之前少绕400多公里路,每车可节省运费数百元。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亚瓦通古孜乡的旅游业也迎来发展机遇。26岁的芒莱西罕·麦提托合提经营着“沙漠第一村好味道美食餐厅”。每当秋色染黄胡杨林时,游客纷至沓来,她的小店也随之忙碌起来。

生态改善更是直接可见。在且末县,从1999年到2020年的20余年间,扬沙天数下降39%,降水量提升17%,蒸发量降低0.7%,相对湿度增加了2%。

当地人说:“如今,且末冬天会下雪,春夏秋会下雨,这是生态好转的最直观体现。”

随着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被一道巨大的绿色生态屏障环绕。

这条屏障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

亚瓦通古孜乡的变化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一个缩影。从风沙肆虐到绿意盎然,从与世隔绝到畅通无阻,从单一治沙到生态富民,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沙漠染绿意,环境换新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