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老山参战老兵说中国自研首型74式喷火器,烧烤洞穴越军的地狱之火

——老山战场亲历记之三十八大漠单骑/文军用火焰喷射器又称喷火器、火焰枪,是步兵攻坚作战的利器,在二战中曾广泛使用,大杀四

——老山战场亲历记之三十八

大漠单骑/文

军用火焰喷射器又称喷火器、火焰枪,是步兵攻坚作战的利器,在二战中曾广泛使用,大杀四方。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组建专业喷火兵部队,制式装备是苏联LPO-50式火焰喷射器。在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我军喷火兵首次参战,首战即决战,喷火兵一战立威,功不可没。之后,我国军工先成功仿制58式喷火器,后自主研制74式喷火器,装备解放军后在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八十年代云南老山作战中,我军英勇的喷火兵支援步兵攻占无数越军阵地,一条条呼啸的火龙,将众多洞穴之中的越军送入地狱,令越军恐惧至极,闻风丧胆,当时使用的正是74式火焰喷射器。今天,就聊聊74式喷火器的历史以及在老山作战中的表现。

按照我军的战术要求,进攻战斗喷火兵集中在主要方向,协同步兵消灭敌坚固火力点,杀伤隐蔽工事内的敌人。

说74式火焰喷射器,要先说说其发展脉络。人生性怕火,火就成为一种武器。我国古代就有装填火药的喷火管,此管安装在枪矛前端,点燃后持续喷出火焰杀伤敌人,称之为火枪;宋代还有“猛火油柜”,这是一种交战时可喷射火焰的战车。古代西方国家在海战中,曾使用以石油为主的液态燃烧剂(也称希腊火),火攻敌方舰船。

世界最早的现代喷火器是德国人理查德·菲勒德于1901年发明。这个喷火器由油瓶、压缩空气装置、点火装置和喷火枪组成,起初只是用于戏剧电影道具、消防或军事演习等,后德国军方认为其有实战意义,让菲勒德重新设计和多次改进,使喷火器的重量大大减轻。1911年,德军挑选48名现役消防员组成世界第一支喷火兵分队,之后组建了有12个连的特别喷火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2月26日,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首次使用喷火器,造成法军数百人伤亡,法军被这种新式武器吓坏了,被迫后撤12英里。之后,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列强军队有样学样,都开始研制和装备火焰喷射器。

一战中德军用火焰喷射器喷射英军的Mark“水柜”坦克,坦克和现代喷火器都是首次投入实战的新式武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焰喷射器已广泛装备各国军队,尤其以德军、美军、苏军装备和使用最多,除了有单兵轻型喷火器,还有多人拖拽式、抬式重型喷火器,美军、苏军还将坦克改装成喷火坦克,威力更是了得。我军在解放战争之前别说装备喷火器了,许多部队甚至没见过喷火器。1946年10月我军在苏北涟水城与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激战中,敌人使用美制M2式喷火器杀伤我军数百人,我军首次吃了喷火器的大亏。在之后一些战斗中,我军也缴获过敌人的喷火器,反手用于消灭敌人,但由于我军无法解决特殊燃料的补给问题,故也没有设立专业喷火兵。

1954年10月11日,按照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张爱萍的要求,承担解放一江山岛任务的20军60师组建喷火连,这是我军第一支专业喷火兵分队。当时苏制LPO-50式火焰喷射器数量太少,只能将战时缴获入库的美制M2式、日制100式喷火器拿出来修复使用,最后只凑了27具喷火器。这个新建的喷火连在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中不负众望,表现超燃,连续摧毁国民党守军45个工事或暗堡(占三分之一),毙敌200余人,对敌人产生极大的心理震慑,加速了守军放弃抵抗缴枪投降的进程,这一仗我军彻底报了涟水之战的一箭之仇。

苏联的LPO-50式火焰喷射器是二战之后在ROKS-3式基础上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苏军装备和使用到八十年代。1957年,苏联授权我国仿制该型火焰喷射器,并提供全套图纸。我国军工将仿制任务交给重庆第152兵工厂(对外称江陵机器厂)。152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成立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也是兵工署第10兵工厂,解放后该厂隶属国家重工业部兵器工业办公室、五机部,是重庆两大军工企业之一。

1958年,152厂成功仿制出性能与苏制LPO-50式火焰喷射器相同的喷火器,命名为58式轻型火焰喷射器,实现了喷火器国产化,量产后开始装备解放军。58式喷火器战斗全重23公斤,采用火药燃气推进喷射系统(电击发火药棒),喷火枪口处设电点火装置(燃料喷出的瞬间点火);有效射程45米,最大射程70-90米,火焰温度高达摄氏800-1100度;配备背负式三罐独立容器(每罐燃料3.4升,总计10.2升),可完成三次短促喷射(每次3秒左右),补充三个燃料罐需8-10分钟;喷火枪外形设计模仿轻机枪小握把和两脚架,卧姿喷射精度更高;使用的燃料是胶状稠化油,由汽油与稠化剂、润滑物等调配制成,在火焰射流受阻时能“拐弯”,可更高效地消灭洞穴之敌。

58式火焰喷射器。解放军喷火兵装备的第一款国产制式喷火器,国产化后有效解决了批量装备和零件供应问题。

58式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射程远,威力大;缺点是重量大,后坐力更大(60公斤),持续喷射时间短。其实这源自苏俄制武器简单粗暴的传统风格,总是将杀伤力放在首位,一击制敌,不留活口,对喷火器的沉重熊腰虎背的毛子就不当回事儿。而美制(M2)、英制(MK·Ⅱ)、法制(58式)火焰喷射器的重量要轻许多,原因是采用压缩空气推进系统,喷射时间长、后坐力小,但相对射程近、威力小、精度差,这也体现了西方武器的设计理念,讲究人机工程和使用者的舒适性。

我军参照苏军的编制,喷火兵隶属防化兵。我军喷火兵主要编成在各步兵师直属防化连喷火排,部分步兵师也编有直属喷火连,部分步兵团特务连编有喷火排,大军区直属防化团(营)编有喷火连。标准喷火连辖3个排9个班,45具喷火器,每班5具,每具喷火器正、副射手各1人(副射手携带备用燃料箱,可完成两次充填)。战时我军喷火兵通常以班为单位,配属到主战方向的步兵营、连使用,协同和支援步兵攻坚作战。

1962年10月我军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西线作战的新疆军区步兵第4师喷火连投入作战,东线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藏字419部队)115团加强喷火排也投入战斗。我军喷火兵克服高原反应、体力消耗巨大等困难,协同步兵勇猛进攻,先后摧毁印军在我国境内设置的81个工事据点。“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巨大的心理恐惧让印军溃不成军,抱头鼠窜,此一战被我军俘虏3968人。一名被俘的印军说:“一见到你们喷火器的火龙,我们心里就非常害怕。”这个巨大的心理阴影,估计阿三现在还挥之不去呢。

不过58式火焰喷射器在对印作战中也暴露出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缺氧低温环境下,往往无法完成一次点火(喷出的是未点燃的液体),需要二次点火,造成喷火时间减少、杀伤力减弱。二是喷火器的重量,对东亚人种的中国喷火兵来讲偏重了。七十年代初,152厂在58式喷火器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制新型喷火器,于1974年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74式轻型火焰喷射器,量产后开始替换军中老旧的58式喷火器。152厂援建的四川华蓥354兵工厂(江华机器厂),也参与74式喷火器的生产。

74式火焰喷射器。战斗全重20公斤,喷火枪全长850毫米,配三个燃料罐,有效射程45米,最大射程100米。

74式火焰喷射器相对58式不是简单的改进,而是全面优化和升级:将蓄电池供电改为磁电机供电,低温缺氧条件下电子点火成功率由72%提升到95%;输油管采用双层结构,适应低温环境下使用;优化喷火枪与燃料罐结构,减重3公斤;采用新型过压泄漏阀,使操作安全性提升40%;再次充填燃料的时间,缩短至4分钟等等。

74式喷火器作为单兵携行轻武器,能一下减重3公斤实属不易,是能保命的减重。因为人在接近体力极限时,几两的重量都嫌拖累,而喷火兵要在敌火线下运动,动作是否快速灵活,与生存几率是直接挂钩的。74式火焰喷射器的问世,使舶来品彻底转化成具有中国元素的武器,堪称中国的“碉堡杀手”,这体现了中国智慧,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军工开始脱离苏俄武器的窠臼,走上独立研制喷火器的道路。

74式火焰喷射器首次参战是1979年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也是我军喷火兵最大规模的参战,甚至从福州军区、武汉军区等调集喷火兵,总计有上千名喷火兵同时参战。此战我军喷火兵战绩显赫,摧毁越军火力点、地堡、山洞等目标1200多个,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和心理震慑,被称为“火神”。即使越军再坚固的工事,一旦遭到我军喷火兵的火焰喷射,必然彻底覆灭。越军在恐惧心理作用下,宁可冒着我军的枪林弹雨窜出坑洞逃跑,也不愿待在里面遭受火焰烧烤。

在老山攻坚作战中,我军拔点突击队以步兵为主,加强喷火兵、工兵、轻便炮兵(82无)、侦察兵等协同作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间不足一个月,而1984年4月打响的老山战役持续多年,各大军区的部队轮番上阵,成为我军喷火兵以及74式火焰喷射器参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这皆因老山战场的特点,使我军喷火兵大有用武之地:我军1979年对越作战是以运动战为主,快进快出,老山作战则是一场阵地战、拉锯战,中越两军围绕老山大大小小上百个高地和阵地,展开长期激烈地争夺,而在攻坚作战中正需要喷火兵支援;老山属于热带山岳丛林,植被茂盛,沟壑纵横,对喷火兵来说,比在平原或空旷地形更容易接近和喷射敌目标;老山又属喀斯特地貌,天然洞穴众多,有些洞穴内部曲里拐弯,仅靠火炮轰击尚不能彻底杀伤洞内之敌,而喷火器高压喷射能拐弯的火龙,正是清剿和歼灭洞穴之敌的有效武器。

在1984年4月28日我军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就涌现多位喷火兵英雄,其中一位是14军40师防化连喷火排班长张斌,他与副射手唐荣华配属119团1营2连作战。在我军攻占越军的124号、119号阵地时,张斌冒着枪林弹雨前扑接敌,连续四次抵近敌阵,摧毁越军5个火力点工事,毙敌多人,他也因近距离喷射火焰反弹被烧伤。此战后,昆明军区授予张斌“英雄喷火兵”荣誉称号和二级英雄模范勋章。

我军收复老山后,转入长期的坚守阵地作战,但为了改善防御态势,也为打击越军士气,我军不时主动发起小规模的进攻拔点作战,其中对我军战术价值不大的越军高地也会打而不占(如968高地、167号阵地等),而是以歼敌为主。我们济南陆军学校代职学员队配属的南京军区1军在老山轮战中,就拔除28个越军据点;之后轮战的67军、47军、27军、13军等部队,在防御作战的同时,都会选择了一些越军高地和阵地进行拔除,充分展现了我军攻必克、守必固的顽强战斗精神。

1987年1月7日老山“黑豹行动”中,47军139师喷火兵郗文华背着喷火器在炮火封锁下接敌,此战他英勇牺牲。

在我军一系列进攻拔点战斗中,几乎都有喷火兵的身影,他们在战斗中敢打能拼,战果丰硕。如1985年12月2日,67军199师596团7连攻打越军968高地,此战我军共歼敌87人,其中喷火兵毙敌23人。1987年1月7日,47军139师417团4连在攻占167号阵地时(“黑豹行动”),我军一具喷火器,就毙敌12人。

由于战斗中喷火兵背着燃料罐格外显眼,还必须接近敌目标才能喷射,加之喷火器喷射火焰耀眼,喷火兵一开火其位置就彻底暴露,这就会引来敌人火力全方位的打击,因此喷火兵是极其危险的。正因为越军对我军喷火兵恨之入骨,他们组建了“喷火兵猎杀队”,专门狙杀我军喷火兵。1985年9月23日,我军在老山东翼八里河东山拔点越军395高地战斗中,46军138师防化连喷火兵徐立被越军狙击手连续击中数弹,他仍咬牙坚持以跪姿连喷三枪摧毁了敌火力点,之后英勇牺牲。1985年12月2日,在我军攻克老山越军968高地的战斗中,67军199师596团特务连喷火兵张友才在摧毁敌3个火力点后,燃料罐被越军子弹击中爆燃,张友才献出年轻生命,战友找到他的遗体时,焦黑的手指还扣在扳机上。

1984年至1985年与我校学员队同期在老山参战的,还有北京昌平防化学院代职学员队,其中就有喷火专业的学员,在与他们接触交流中,使我对喷火兵有了更多了解。当时该队学员陈远锋、孙玉奎配属1军1师防化连喷火排,陈远锋在1985年1月15日攻占越军116号阵地的战斗中,被越军两发单兵火箭弹先后击中,英勇牺牲;孙玉奎在1985年2月11日攻占越军104号阵地的战斗中,被越军拦截炮火击中,身中265块弹片,流尽最后一滴血。

其实,在二战中喷火兵的伤亡率就是比较高的,而且喷火兵一旦被俘,敌方出自泄愤和忌惮,常常立即枪杀喷火兵,以防止其作为战俘释放后“重操旧业”。所以说,喷火兵执掌的是狂放不羁的“地狱之火”,既能令敌人痛苦丧命,又可能反噬自身,非死即伤。抗美援朝战争后世界就公认,解放军步兵是世界最强轻步兵,我军喷火兵同样是世界最强喷火兵。我军喷火兵敢于顶着枪林弹雨扑向敌阵,敢于抵着敌军洞口喷射,敢于与敌军步兵近距离对射,副射手敢于用肩头当喷火枪的支架……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就是身经百战的越军也望尘莫及。

之后的2002年,我国军工开始推出02 式系列火焰喷射器:包括02式、02A 式、02B 式等型号。02 式火焰喷射器进一步优化了结构设计,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选择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战斗全重降至14.5公斤,只使用2个燃料罐,减少了管线的复杂性,提高了便携性等,使其可以适应不同战场环境或不同作战任务的需求。

我军PF98A型120毫米火箭筒,具有微光夜视、激光测距、弹道计算功能,可发射新型燃烧弹,有效射程达1800米。

如今,尽管我军的火焰喷射器性能越来越好,但喷火兵的规模却越来越小,许多步兵部队的喷火兵已经撤编,仅保留少量喷火兵(含武警)。这是因为现代武器和作战体系的发展,使传统的步兵战术发生根本转变,看看俄乌战场就明白了。坦克、步兵战车、火炮、导弹、航空火力的体系化运用,已不需要实施轻步兵集团冲锋了,进攻中的步兵伤亡比二战时大大减少。同样道理,一些新型替代性武器也可以完成火焰喷射器的攻坚任务,还可避免喷火兵伤亡。如我军已装备的新型单兵火箭燃烧弹,在数百米甚至千米之外发射,也可干掉隐藏在洞穴里的敌人,还有步兵新装备的单兵导弹、榴弹发射器、机器狗、无人攻击机等也可用于攻坚。

这也就是说,在我军未来将经历的战争或战斗中,也许看不到喷火兵作战了,但我军喷火兵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将永远在军中得到继承和发扬。74式喷火器作为我军历史上参战次数最多、时间最久、战绩最大的喷火器,也将永久载入功勋史册。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独家首发,各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人同意,个人自媒体、论坛等如转发,请务必保留作者署名,违者或抄袭者追究其侵权责任,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