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0糖”的真相:为什么无糖饮料越喝越胖?糖尿病风险不降反增?

“0糖”标签真的靠谱吗?无糖饮料真的喝不胖吗?在便利店那排亮着灯的冷藏柜前,审视过五花八门的饮料后,你会不会最终选择了一

“0糖”标签真的靠谱吗?无糖饮料真的喝不胖吗?在便利店那排亮着灯的冷藏柜前,审视过五花八门的饮料后,你会不会最终选择了一瓶标有“0糖0卡0脂”的饮品?那一刻,心里仿佛有个声音在安慰:“喝这个,既解了馋,又没负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糖已经悄悄渗进了我们的日常——早晨用无糖豆浆唤醒肠胃,午餐配一瓶无糖气泡水,下午茶再来杯宣称无糖的奶茶……它早已不是减肥人士的专属,而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食习惯。无论是怕胖的年轻人、开始注重血糖的中老年人,还是担心孩子蛀牙的家长,都纷纷把无糖饮料看作更健康、更安全的选择。

图源:CMT

数据显示,中国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2%——仿佛喝下去的不仅是甜味,更是一份安心。可不知不觉间,一些疑问也开始浮现:为什么有人喝了这么久无糖饮料,体重却没降下来?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胀气、肠胃不适?那些提供甜味却不算糖的成分,被我们当作健康选择的饮品,也许正用一种隐蔽的方式,与我们身体的代谢、食欲甚至味觉记忆,悄悄进行着长期的博弈。

被甜味欺骗的身体:代糖背后的三重健康危机

人体的甜味-能量识别系统,是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精密调控机制:当舌头尝到甜味时,下丘脑会立刻接收到信号,预判即将有能量摄入,并启动对应的代谢准备——调节饥饿感、协调胰岛素分泌。但代糖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

被甜味误导的食欲中枢:为什么喝了无糖饮料,反而更想吃?

2025年3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3TpASL-fMRI捕捉到了甜味-能量脱耦导致外侧下丘脑血流持续升高、内侧饱腹反馈缺失的影像证据。研究招募了75名18-35岁志愿者,分为健康体重、超重、肥胖三组,分别饮用含75g蔗糖的饮料、甜度匹配的三氯蔗糖饮料(常见代糖)或纯水,通过脉冲动脉自旋标记(pASL)技术监测下丘脑血流变化。

实验结果呈现出明确的信号错配效应:饮用三氯蔗糖后,所有受试者的外侧下丘脑血流量显著升高(这一区域是大脑的食欲激活中心,血流量增加意味着食欲被持续激发),与蔗糖组相比差值达0.079(95%CI:0.023-0.135,P=0.018),与纯水组相比差值为0.078(P=0.019)。更关键的是,蔗糖组在血糖升高后,内侧下丘脑血流会随之下降(β=-0.005,P=0.007)——这是大脑接收到能量已摄入信号后启动的饱腹反馈;而三氯蔗糖组完全没有这种反馈,大脑始终处于渴望能量的状态,导致受试者主观饥饿评分比蔗糖组高0.575分(P<0.001)。

此外,健康体重者对“甜味-无能量”的错配更敏感(β=0.106,P=0.027),而肥胖组仅在水与三氯蔗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β=0.105,P=0.042)。这是因为正常代谢状态下,大脑对能量信号的识别更精准,因此对代糖的“欺骗”反应更强烈;而肥胖状态中,蔗糖诱发的抑制反馈已减弱,代糖的相对效应被放大。这意味着,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肥胖人群,代糖都会通过干扰下丘脑功能,诱发持续的进食动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热量。

代谢陷阱:无糖饮料患糖尿病风险更高?

代糖通过味蕾传递甜味信号,大脑误以为有糖摄入,指令胰腺分泌胰岛素;但代糖本身不升高血糖,胰岛素“扑了个空”,只能在血液中闲置。长期反复的信号误判,会让身体逐渐对胰岛素信号变得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Diabetes & Metabolism2025年的一项重磅研究印证了这一风险:该研究跟踪3.6万名参与者近14年,发现每天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高达38%,比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还要高15%。因为代糖破坏的是胰岛素分泌的信号逻辑,而非单纯的热量摄入,即使坚持运动,也难以完全抵消这种机制性损伤。

肠道:被慢性攻击的健康屏障

肠道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屏障,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能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同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但最新研究发现,日常剂量的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代糖之一,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广泛存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蛋白粉中),会对肠道进行“全方位攻击”,而这也是代糖引发全身炎症、代谢紊乱的深层根源。

细胞层面:低剂量即能杀伤肠道上皮细胞

德国慕尼黑大学团队采用三种肠道模型(Caco-2肠道上皮细胞、人肠道类器官、肠道芯片),模拟人体日常摄入的阿斯巴甜剂量(1-10mg/mL),结果发现:浓度低至0.625mg/mL的阿斯巴甜(仅相当于每天喝2罐无糖饮料的摄入量),就会显著降低肠道上皮细胞活力;在人肠道类器官模型中,阿斯巴甜会破坏肠道三维结构,让原本完整的类器官收缩、失去管腔(管腔是肠道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关键结构);随着浓度升高(2.5mg/mL→10mg/mL),细胞死亡率从15%升至40%,且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

基因层面:抑制修复、激活炎症通路

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2.5mg/mL的阿斯巴甜会导致399个基因表达改变,10mg/mL则会导致8272个基因改变,且两种浓度下有超过90%的差异基因重叠——意味着阿斯巴甜对基因的干扰具有明确的靶向性。一方面,氧化应激、细胞凋亡、TNF炎症通路等被激活,肠道细胞处于持续的“受伤状态”;另一方面,双链断裂修复基因(如BRCA1、BRCA2)、错配修复基因(如XPC、RPA1)和DNA复制基因(如POLA1、PCNA)的表达被显著抑制——肠道细胞不仅在“受伤”,还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菌群层面:打乱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是肠道健康的“守护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能调节免疫、改善代谢,有害菌则会产生内毒素引发炎症。但代糖的摄入会打破这种平衡:三氯蔗糖会减少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这一比例升高是肥胖、糖尿病的重要标志);阿斯巴甜会促进大肠杆菌等有害菌产生内毒素,内毒素进入血液后激活TLR4炎症通路,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图源:CMT

我们为何难以逃离代糖的包围圈?

即使不是有意选择代糖饮品,我们也很难逃离它的包围。长期接触高甜度的代糖产品,会在无形中提高我们味蕾对甜味的阈值。当舌头习惯了强烈而纯粹的甜味刺激,天然食物中那份温和、复杂的甜——比如苹果的清甜、红薯的甘甜——便会显得“不够味”,难以带来满足感。

这种味觉适应不仅是口味偏好问题,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代糖的人,更容易对甜食产生持续渴望,并对营养密度高、但甜度较低的天然食物兴趣缺缺。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越是用代糖来满足对甜的渴望,就越难以欣赏天然食物的本味,最终陷入对强烈甜味信号的持续依赖。

而且,即使你不喝无糖饮料,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其他渠道摄入代糖。它们可能隐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为平衡减盐后的口感,部分低钠酱油、蚝油会添加安赛蜜等代糖;许多标榜“高纤”“助消化”的谷物棒、饼干,为提升适口性会使用麦芽糖醇、三氯蔗糖;代餐奶昔、蛋白粉为掩盖其他成分的味道,常复合使用多种代糖;甚至部分药品为改善口感,一些冲剂、含片和咀嚼型补充剂中也会加入代糖。

图源:CMT‍

在意识到人工代糖的潜在风险后,许多人转向了甜菊糖苷、罗汉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它们源自植物,听起来更安全、更纯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放心食用。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就指出,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偏高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存在关联。而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糖苷虽然不被人体吸收,但它们与肠道菌群的复杂互动,以及对甜味受体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仍然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

健康控糖三步走:从识别到替代,摆脱甜味依赖

第一步:学会看配料表,识别隐藏代糖

购买食品时,不要只看“无糖”“低糖”标签,务必仔细阅读配料表。警惕以下几类:

人工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应尽量避免;

糖醇类如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过量可能引起腹泻,建议每日不超过20克;

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相对安全,但仍需适量。

第二步:选择真正的健康饮品

与其纠结哪种代糖更安全,不如直接选择无添加甜味的饮品:

白开水/矿泉水是最安全的补水选择;

淡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富含茶多酚、儿茶素等抗氧化物质;

不加糖、不加奶精的纯黑咖啡,含有绿原酸,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代谢;

用新鲜水果、蔬菜榨汁,虽然含有天然果糖,但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避免血糖骤升,还能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图源:CMT

第三步:阶梯式调整口味,摆脱甜味依赖

替代起步:先用无糖饮料替代含糖饮料——比如原本每天喝1罐可乐,换成1罐无糖可乐,减少蔗糖摄入,为后续调整打下基础;

逐步减量:每周减少1-2次无糖饮料摄入——比如第一周每天喝1罐,第二周隔天喝1罐,第三周每周喝3罐,逐渐降低饮用频率,让身体慢慢适应;

口味重塑:用天然淡味饮品替代无糖饮料——比如想喝甜的时候,喝一杯加柠檬片、薄荷叶的白开水,或一杯淡蜂蜜水(每天蜂蜜不超过10克),让味蕾慢慢适应天然甜味;

饮食配合: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如饼干、蛋糕、零食),同时增加天然食物(如水果、蔬菜)的摄入。

结语

或许,我们不必追求“0糖”的极致,也不必迷信“无糖”的标签——健康的本质,是尊重身体的感受:口渴时喝白开水,想喝甜时吃一个苹果,偶尔想喝饮料时选择淡茶或黑咖啡。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它不需要人工甜味的欺骗,只需要天然、简单的营养供给。

参考文献

[1]Chakravartti SP, Jann K, Veit R,et al. Non-caloric sweetener effects on brain appetite regulation in individuals across varying body weights[J]. Nat Metab. 2025 Mar;7(3):574-585. DOI: 10.1038/s42255-025-01227-8.

[2]Kabthymer RH, Wu T, Beigrezaei S,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Diabetes Metab. 2025 Nov;51(6):101665. Doi: 10.1016/j.diabet.2025.101665.

[3]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J]. Nat Med. 2023 Mar;29(3):710-718. doi: 10.1038/s41591-023-02223-9. Epub 2023 Feb 27.

[4]Pat Y, Yazici D, Zeyneloglu C,et al. Cellular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Barrier Damage in Gut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by Aspartame[J]. Allergy. 2025 Oct 24. Doi: 10.1111/all.70095.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白术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