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空军装备体系中最急需的战机是哪款?许多军迷可能会脱口而出——歼-20隐形战机。但众多军事专家和分析指出,现阶段真正最急需、最应该大量生产装备的,其实是歼-10C这款“空中多面手”。

为何不是歼-20呢?歼-20作为我国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五代机存在制造成本高、维护复杂、产能有限等特点。一架歼-20的造价约为歼-10C的2-3倍,且需要配套的高级基础设施和训练体系。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大量装备歼-20并不现实。
现代空军需要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而非单一明星装备。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言:“一支军队不能全是将军,还需要大量的校尉军官。”歼-20好比“将军”,而歼-10C则是可靠的“校尉军官”。

歼-10C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半中型战斗机,具有多项突出优势:
性价比极高:单机造价约4000-5000万美元,远低于上亿美元的歼-20,能够实现大规模装备,形成数量优势。
维护保障简便:相比隐形战机特殊的维护要求,歼-10C的维护更简单,出勤率更高,适合部署在不同条件的机场。
多任务能力强:歼-10C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航电系统,能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兼具空战、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快速形成战斗力:飞行员转换训练相对容易,现有保障体系能够支持,可快速形成规模战斗力。

我国空军正在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需要大量多功能战机执行日常巡逻、警戒、训练和中等强度作战任务。这些任务若全部由歼-20执行,无疑是“大材小用”,且成本高昂。
歼-10C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足够先进,能够应对大多数空中威胁;又足够经济,可以大规模部署。东部、南部战区面对的海空态势复杂,需要大量战机承担日常战备任务,歼-10C正是理想选择。
成飞公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歼-10生产线,能够保持稳定高效的产出。相比之下,歼-20生产线更复杂,产能提升需要时间。

军事专家表示,未来5-10年,中国空军合理的装备结构应该是:歼-20作为高端突击拳头,歼-16作为重型打击平台,而歼-10C则构成空中力量的主体骨架。这种“高低搭配”的模式也是世界空军建设的普遍经验。
强国空军不仅需要闪亮的“明星装备”,更需要扎实的“主力骨干”。歼-10C正是这样一种务实而高效的选择——它可能不像歼-20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是当前最急需、最能快速形成大规模作战能力的机型。

大量生产装备歼-10C,并不意味着忽视歼-20的发展,而是根据现实需求和资源条件做出的科学规划。这种思路体现了我军建设的务实态度:既着眼未来,又立足当下,构建一支均衡发展的现代化空中力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