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台当局不敢管的,大陆管了,日本抓扣台渔船,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

日本水产厅近日宣布,一艘台湾地区的“红彩头6号”渔船未经许可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水域,船长当时就被日本逮捕,随后该船被

日本水产厅近日宣布,一艘台湾地区的“红彩头6号”渔船未经许可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水域,船长当时就被日本逮捕,随后该船被迫向日本缴纳巨额保证金,才得以重获自由。虽然这起事件中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但日方的做法显然有欺负人的嫌疑,而“媚日”的民进党当局对此三缄其口,不敢对日本说半个不字。

一艘台湾渔船被日本扣留了,本来应该是赖清德当局兑现承诺“保卫台湾”的时候,对方却连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最后还是大陆方面承担责任,向日方交涉。

然而,面对同胞权益受损,台当局的“护渔”承诺成了笑话:台“海巡署”配合日方指责渔民“越界”,台“驻日代表”谢长廷更以“台湾渔民难保护”搪塞舆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外交部第一时间严正交涉,明确表态“台湾同胞的权益,大陆来守护”。

一句质问直指核心:当台湾渔民在祖祖辈辈耕海的传统渔场被外国势力欺凌时,为何本应为民请命的台当局成了“哑巴”,而海峡对岸的大陆却成了最坚定的维权者?

事儿一出,按理说台湾当局得站出来给渔民撑腰吧?可怪就怪在这儿,他们的反应,那叫一个“静悄悄”。没听到几句硬话,反倒有些声音偷偷摸摸地,像是帮着日本那边说话,暗示是渔船自己“过界”了。派到日本的代表呢,也是两手一摊,说“台湾渔民不好保护啊”。

更有意思的是,台外事部门还特意撇清,这事儿啊,用不着大陆插手。这态度,跟他们碰上大陆渔船时那股子狠劲儿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不少人嘀咕,这不是典型的“窝里横,对外怂”吗?

这种反差强烈的表现,背后到底打着什么小算盘?说白了,还是台湾当局那套老戏码。为了在两岸关系里找点“平衡”,他们削尖了脑袋想往美国、日本、菲律宾这些国家跟前凑。在这种大方向下,自家渔民的生计、渔船的安危,似乎就成了可以被牺牲的“小节”。

只要能不得罪这些“重要伙伴”,受点委屈算什么?这种“顾全大局”的戏码,以前也不是没演过,什么南海渔业纠纷,冲之鸟礁争议,碰上硬茬,台湾当局的腰杆子就软了,哪还顾得上什么传统主张。也难怪,“媚日”这顶帽子,早就有人给他们戴上了。

你对人家点头哈腰,人家就真把你当自己人?恐怕是一厢情愿。为了拉拢外部势力,台湾当局不惜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选择退让,这种操作在一些人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你今天在渔业问题上让一步,明天在其他问题上就可能被要求让两步。这种所谓的“国际支持”,往往是镜花水月,靠牺牲自己人的利益换来的“廉价掌声”,真到了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谁?

台湾渔民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种策略的荒谬。在自家传统渔场捕鱼,却要看别人的脸色,动辄被扣船罚款,这种憋屈谁能懂?渔民家庭为了凑齐那笔不菲的保证金,可能一夜之间就得背上沉重的债务。

而此时,本应是他们最坚实后盾的台湾当局,却忙着撇清关系,甚至暗示“别给大人们添麻烦”。这种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人心寒?“看天吃饭,靠海为生”的渔民们,恐怕也在暗自思量,这茫茫大海上,到底谁才是真正靠得住的肩膀。

就在台湾当局扭扭捏捏的时候,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反应可就直接多了。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站出来,明确告诉日本:“这事儿没完,我们已经跟你们严正交涉了!”

大陆的逻辑很清楚,钓鱼岛是中国的,那附近的海域当然也是中国的渔场,你日本凭什么在那里抓我们的渔船?更何况,按照《中日联合声明》和后来的渔业协定,日本根本无权在单方面划的所谓“专属经济区”里对中国渔船动手——这里的中国渔船,自然也包括台湾渔船。

大陆这边认为,日本扣押“红彩头6号”,不光是欺负渔民那么简单,更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所以,要求日本立刻放人放船,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台湾同胞的权益,大陆来守护!”这不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巡逻都快成家常便饭了,解放军的飞机军舰也在台湾海峡周边转悠得勤。大陆用实际行动在说,保护两岸同胞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强硬的姿态,显然是给某些势力看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是在那片敏感海域作业,中国大陆的渔船,这几年就很少听说被日本扣押。难道是大陆渔民运气特别好?恐怕没那么简单。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日本方面在动手之前,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毕竟,碰了大陆的渔船,和碰台湾的渔船,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大陆的海警船可不是吃素的,中国的《海警法》也明确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力。这种“你敢动我试试”的底气,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这种对比,让“红彩头6号”的遭遇更添了几分悲情色彩。想想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渔船在南海也经常被某些国家欺负,后来怎么样了?据说还是大陆海军出面护航,才让局面有所好转。

后来,大陆还主动提出两岸渔民一起开发保护渔业资源,给台湾渔获进入大陆市场提供方便。这些事儿,都说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国际海洋这个大江湖里,背后没个强大的国家撑腰,个体渔民就像无根的浮萍,随时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红彩头6号”这艘小船,像一根探针,刺探出了各方在复杂海域问题上的真实态度和盘算。

对台湾民众,特别是那些祖祖辈辈在海上讨生活的渔民来说,这件事或许让他们有机会重新琢磨琢磨,到底谁才是真正替他们着想,谁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那些为了虚无缥缈的“国际空间”和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就把民众福祉抛到脑后的做法,又能撑多久呢?

大陆方面则再次重申,只有两岸最终走到一起,台湾同胞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在自家的传统渔场安心作业,不用再看别人脸色吃饭。到那时,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最坚实的保障。

福建平潭等地早就对台湾渔船开放了避风港和补给站,浙江象山也允许台湾同胞参与东海渔业资源的共同管理,这些,或许就是未来图景的预演。

海风依旧吹拂,浪花淘尽英雄事。一艘渔船的颠簸,搅动了历史的记忆,也叩问着两岸的未来。那些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私利,而把同胞情谊和民族大义放在一边的小算盘,终究会被历史的长河所冲刷。

血浓于水的情感,共同的利益纽带,能否最终融化坚冰,让两岸携手,共同守护这片祖宗海?“红彩头6号”回家了,但它激起的浪花,恐怕一时半会儿还平息不了。这片养育了无数渔民的海,未来会是谁的避风港,又是谁的伤心地?答案,也许就藏在下一次风起云涌之前,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