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我们从自我决定理论谈起。讲了破坏动机的方式,也讲了父母与孩子共同抵达的那个位置,才是最稳的。更讲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应用。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澄清:
不是说不能用奖励。而是——奖励什么才是关键。
如果奖励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父母自己的愿望;那问题就大了。但如果奖励的是孩子的努力、付出、喜悦——是为孩子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买单,那就完全不同。
我们太容易走向极端:不是“全要”,就是“全不要”。但现实的世界,大多都在中间地带——那个“平衡点”上。
所以,养育孩子,从来不是靠一个固定方法制胜,而是一场动态调节的艺术。它需要根据当下情境,不断调整。
举个例子:
“孩子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达成后能得到什么。”
我们的角色,不是裁判,而是见证者。做到了——兑现承诺;没做到——不讽刺,不打击。要看到他愿意为目标去努力的动机,这本身就值得被肯定。
我们买单的,从来不是结果。而是那份为目标而努力的品质。那是毅力、勇气、坚韧、责任心……是人之为人的光。

今天这篇,是第 51 篇。回头看自己一路走来的过程,也想回答一个问题:
“是什么力量,驱动一个人主动、持续、甚至不畏艰难地做某一件事?”
我给自己写了一个公式:
真正的内驱力 = 完全的自主 + 对世界的好奇(探索欲) + 对自己的信心(自我效能感)
二、完全的自主:为自己完成的事写作这件事,从最初到现在,没有任何人命令我去做。也没有任务,没有考核,没有谁在期待。更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纯粹是我自己想做的。
想起十年前随口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每天写一句话,那时间长了也积累不少。”
具体当时说的是什么早已忘了。但现在,就是在完成那句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
我想要的,只是——不想让自己对自己失望。
所以,这就是最初的动机:自主。一件完全属于自己的事,只为自己而做。
三、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让人动起来回头看,自己做心理工作十年了。从幼儿、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阶段的家长——一路陪着走。
越走越发现:这世界上有太多“原来如此”的瞬间。每一次理解深入,都会推翻一次过去的自己。
起初,我只想了解“学习力”。后来才发现,所谓专注力训练,与现实生活中的“专注”根本不是一回事。再后来又明白,学习的提升,不只是技巧和方法的打磨,还深受情感与情绪影响。
再往下走——我发现养育的核心,其实不是“教孩子”,而是“重新养自己”。
是一个成年人如何在家庭、关系、情绪中,重新长大一次。
再深入,又发现这不只是心理学,更像是人生哲学。它问的是:
如何在失望与期望中平衡?如何在恐惧与安心中平衡?如何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平衡?
每一次理解的更新,都是新的发现。这种被未知召唤的感觉,让人想继续往前走。那是一种探索的喜悦——像探险家在路上不断找到宝藏。

再来说“自我效能感”。
简单解释就是:
相信方向盘在自己手里,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就能驶出坎坷路段。
这种信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做事中体验到的。
第一份信心,来自父母们的反馈。他们的困惑、案例、变化,让我看到自己做的事有用。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个方法的来源、框架和依据。不是“拍脑袋的灵感”,而是“可被追溯的经验”。
这些一次次的印证,让信心慢慢扎根。
第二份信心,来自女儿。
有次我问她:
“如果满分10分,0分是特别差,10分是最好,你给爸爸打几分?”
她抱着我说:
“100分,1000分,宇宙那么多分。”
那一刻,心里被温柔地击中。但我也清楚:那是她的“赏脸”。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该高兴,但不能飘。
我确实没陪她写过作业,没怎么陪玩。很多时候,是妈妈在做。但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她崩溃大哭,持续很久。我没说话,没干预。只是坐在她身边。就那样静静地陪着。
我知道,那一刻,所有话都多余。我的“稳定”,就是对她最好的帮助。
还有那些我们一起完成的“小仪式”:看同一个影片 100 遍、学英语 100 天、读同一段文字 100 次。
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那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那种“在一起”的感觉,比“做什么”更重要。
写到这里,才发现一个细节——这些100次,几乎都是我主导的。我还没陪她做她喜欢的100次。
好,那就从今天起,陪她完成她喜欢的事100遍。

写完再回看:
真正的内驱力 = 完全的自主 + 对世界的探索 + 对自己的自信(自我效能感)
它不是一个理论模型,而是生活里真实能摸到的感受。
在自主里,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事”;在探索里,我们发现“更大的世界”;在信心里,我们体验到“自己在成长”。
而最终,这些加起来,汇成一句话:
人之所以能走远,是因为一路上,都有自己愿意去靠近的东西。
今日行动:陪女儿完成她喜欢的事情 100 遍。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