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历经十五载艰苦卓绝的建设,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全线投入运行。
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建成了覆盖面积达106万平方千米的超大规模750千伏超高压环网,为广袤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该项目不仅优化了区域电网结构,更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一宏伟工程的收官,彻底改变了南疆电网长期以来依赖的“长链式”供电格局,使其迈入了“环网互济”的全新时代。
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南疆的供电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也为将新疆丰富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新时代能源发展理念在祖国边疆的生动实践。

01 十五年磨一剑:铸就环盆地电力巨环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横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电力建设者们与恶劣自然环境持续较量的十五年。 该项目动态投资高达47.36亿元,新建民丰、且末两座750千伏变电站,并对和田、若羌两座变电站进行了扩建。 同时,新建了900千米750千伏输电线路及1891基铁塔。
整个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由9项子工程分阶段实施,环线总长达到4197千米,包含9座变电站和1个开关站。
它的建成,不仅创下了全国沙漠路径最长、单程线路路径最长等三项纪录,也成为新疆“十四五”期间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建设团队攻克了沙漠流动性强、风力大等世界级施工难题,创新应用了“快速开挖、快速准备、快速浇筑”的“三快”施工法和螺旋锚基础技术。
这些创新技术实现了“零开挖、零弃土、零扰动、零浇筑、零养护”,有效减少了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大幅缩短了建设周期,为我国在极端环境下开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02 南疆电网升级:构建“北接南延、西连东送”新格局
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全面投运,标志着南疆电网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彻底终结了以往脆弱的“长链式”供电格局,形成了一个坚固而灵活的“北接南延、西连东送”的750千伏枢纽型骨干网架。
这一变革极大提升了南疆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够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避免了局部故障导致的区域大面积停电。
工程投运后,南疆电网的最大供电能力将提升80万至100万千瓦。
具体而言,南疆五地州的关键断面电力交互能力提升了20%,而南疆四地州(除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关键断面电力交互能力更是提升了25%至50%。
这意味着区域内工矿企业和居民用电将获得更稳定、更充足的电力保障。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该工程既打通了南疆供电的“最后一公里”,也串联起“疆电外送”的“主动脉”,为南疆的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03 绿色能源引擎: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保障区的基石
新疆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南疆地区更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清洁能源占总装机比重超过66%。
然而,长期以来,电网基础设施的薄弱限制了这些绿色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外送。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投运,显著提升了新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新增了800万千瓦的消纳空间。
这一巨大的提升为环塔里木盆地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将带动当地5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的发展。
通过这一超高压环网,南疆汇集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电力,将形成输送绿电的“大河”,通过“西电东送”通道送往全国各地,有效缓解了我国东中部地区电力负荷中心的能源需求与西部资源禀赋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全面投运,无疑是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的又一壮举。它不仅彻底改变了南疆的电力供应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更在国家层面有效支撑了“西电东送”战略和清洁能源转型。
这道环绕塔里木盆地的“电力长城”,正以其稳定的电流和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点亮南疆的未来,并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