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德全:冯玉祥遇难后,她继承丈夫遗志,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部长

01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年代,冯玉祥只是陆建章麾下的一名小小排长,日子过得紧巴巴,肩上却扛着军人的志气。他为人清正,不贪图富
01

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年代,冯玉祥只是陆建章麾下的一名小小排长,日子过得紧巴巴,肩上却扛着军人的志气。他为人清正,不贪图富贵,军中事务一丝不苟。

陆建章是他的上司,也是个精明的人物,看中了冯玉祥的忠厚与潜力,决意将自己的内侄女刘德贞许配给他。

刘德贞是个苦命的女子,父母早逝,自小寄养在姑父家中,裹着小脚,性子却温顺得像春日里的细风,贤惠得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冯玉祥起初并不愿意,觉得自己身份低微,恐高攀不起,几次推辞,却拗不过陆建章的执意和部下王化东的劝说,最终点头应下了这门亲事。

这桩婚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冯玉祥仕途的一块踏板。

刘德贞嫁给冯玉祥后,把丈夫当作了天,家里的大小事务全揽在自己身上。她与冯玉祥一共生了五个孩子,养育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人肩头。

冯玉祥常年忙于军务,家中清贫得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难得,刘德贞却从不埋怨。她穿着粗布衣裳,操持着柴米油盐,孩子们穿的用的,都是她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

冯玉祥讲究廉洁,不许家里搞任何特殊化,刘德贞也从不坐专车,总是步行处理家事,日子过得清苦却有条不紊。

她的忍耐和付出,让冯玉祥在军中无后顾之忧,也让他在陆建章面前多了几分底气,仕途渐渐顺遂起来。

刘德贞虽是传统女子,没读过多少书,却并不固执守旧。冯玉祥在军中创办了培德学校,旨在让军官家属接受教育,提升见识。

刘德贞听说后,满心欢喜地报了名。她拖着小脚,挤出时间去上课,哪怕家里五个孩子嗷嗷待哺,家务堆积如山,她也咬牙坚持。

她常对身边人说,自己多学一点东西,将来就能帮上丈夫的忙。

课堂上,她拿着笔,认真记下每一个字,回家后还挑灯夜读,生怕落下课程。她的勤奋让冯玉祥感动,也让周围人敬佩,一个裹脚的乡下女子,竟有这样一颗求知的心。

然而,生活的重担像一块巨石,压得刘德贞喘不过气来。她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日复一日为这个家奔忙,身子却渐渐吃不消。

1923年,她染上了伤寒,起初只是咳嗽发热,家人急得催她去医院瞧瞧,她却摆摆手,觉得不过是小病,不值当大惊小怪。

家里的事多得忙不过来,孩子还小,哪有时间顾自己?她硬撑着操劳,拖到后来,病情越发严重,人都瘦得脱了形。

等到家人强行把她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

刘德贞就这么走了,安静得像一盏灯熄灭,没留下一句遗言。冯玉祥接到消息,扔下军务日夜兼程赶回,却只看到一具冰冷的遗体。

他跪在病床前,泪如泉涌,痛悔自己没能早些回来,没能陪她走完最后一程。那一刻,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

02

刘德贞的离世让冯玉祥心如刀割,但他身为军人,肩负重任,容不得长久沉溺于悲伤。五个孩子尚幼,家中无人照料,他不得不再寻一位伴侣。

消息传开,不少人争相为他牵线,甚至连曹锟都想把女儿嫁过来。

冯玉祥却对曹锟此人颇为不屑,不愿结这门亲事,又不好直言拒绝,便提出几条严苛条件:新妻不得穿绫罗绸缎,必须自己纺织缝补,还要一心抚养他与刘德贞的五个孩子。

曹锟听后,觉得自家闺女受不得这苦,也就作罢。

冯玉祥心里清楚,他要找的,不是娇小姐,而是一个能与他同甘共苦的女人。

机缘巧合下,冯玉祥参加了一场基督教青年演讲活动,台上站着一位女子,名叫李德全。

她出身贫苦牧民家庭,幼年随父母逃荒到中原,父母却始终珍视她,供她念书直到大学毕业。在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女儿能有如此学识,实属罕见。

李德全长相平平,但言辞犀利,举止干练,演讲时字字掷地有声,冯玉祥听得入了神,心生倾慕。她28岁尚未婚配,独立自主的气质与众不同。

冯玉祥动了心,却不擅言辞,只得托李德全的堂姐和堂姐夫帮忙说亲。堂姐深知妹妹脾气倔强,便哄她说:“有个大兵要请我们吃饭,你敢不敢陪我们去。”

李德全只当是去凑个热闹,没想到这顿饭竟是一场相亲。她与冯玉祥一见如故,谈笑间心意相通,就此定下终身。

婚后,冯玉祥问李德全为何愿意嫁给自己,她笑着答道:“是上帝怕你不为民办事,派我来监督你的。”

此言半真半假,却道出了她的心志。

李德全不是传统女子,她有自己的想法,却也深爱丈夫。冯玉祥对她百般体贴,她不喜男人留胡子,他便每次见面都刮得干干净净,哪怕军务再忙也不例外。

两人又生了五个孩子,加上前妻的五个,家中十个儿女,热闹非凡。

冯玉祥夫妇教育孩子,从不重男轻女。儿子要学会缝纫织毛衣,女儿则要学会开车,生活上崇尚简朴,不许铺张。

她一人操持一大家子人,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也轮流帮衬,做饭洗衣,样样不落。虽日子清苦,但在冯玉祥的支撑下,这个家在乱世中仍有一份安稳。

然而,乱世无常,悲剧接踵而至。

03

1927年,冯玉祥的长子冯洪光在上海走失,他动用各方人脉苦寻,却始终没有下落,这件事如一根刺扎在他心头,久久难平。

更大的劫难在1948年降临。

那年,冯玉祥一家从海外归国,途经黑海时,乘坐的轮船突发大火,火势迅猛,冯玉祥与小女儿冯晓达未能逃脱,双双遇难。

李德全拼尽全力逃生,抱着丈夫和女儿的骨灰,踏上归国的路,悲痛让她一夜白头。

外界传言,这场火灾并非意外,冯玉祥曾在美国发表《告同胞书》,公开痛斥蒋介石的专断独裁,因此被开除党籍、吊销护照,流亡海外。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受邀回国参加新政协,归途却突遭此祸,很多人怀疑是蒋介石手下的暗杀组织所为,但真相始终成谜。

李德全带着骨灰回到祖国,强压住心头的哀伤,肩负起抚养子女的重担。她没有倒下,而是选择继续前行。

1949年,她来到哈尔滨电台,发表演讲,号召西北官兵弃暗投明,为国家统一尽一份力。随后,她回到北京,将冯玉祥的全部遗产和28箱珍贵资料无私捐献给国家,毫无保留。

李德全后来成为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部长,又担任红十字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她用行动延续丈夫的遗志,从一个普通的母亲,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