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外交政策》称中国并非“下一个美国”,但华盛顿听进去了吗?

近期,美国战略界普遍认为中国旨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超级大国,并积极扩张领土。然而,美国《外交政策》仔细审视中国的官方表

近期,美国战略界普遍认为中国旨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超级大国,并积极扩张领土。然而,美国《外交政策》仔细审视中国的官方表述与历史行为,会发现中方的目标其实明确而有限:保护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保障人民发展权与幸福生活,而非寻求全球霸权。

华盛顿政策圈近日弥漫着一种共识:中国正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通过武力扩张领土。这一判断跨越两党,成为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基石——无论是军事威慑、脱钩,还是战略围堵。

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新分析指出:这一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文章认为,中国并非一个“修正主义大国”,而是一个“目标有限的维持现状者”。根据2011年以来中国多次发布的白皮书,中国的核心利益始终聚焦于内部稳定、主权完整、经济发展,而非外部扩张。

中国反复强调的,是“绝不寻求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对外输出模式”。中国官方从未提“全球领导”,反而再次表明了中国坚决反对搞侵略性的外交做法。甚至在给出“东边国家影响力上升、西边国家影响力下降”这样的判断时,马上就接着补充说:“中国根本没想着要去改变美国,更没想过要取代美国。”

历史溯源:中国的主权主张并非新事,也非扩张。

中国对领土的主张,并非新近提出,而是延续了自清朝以来数百年的历史叙事与行政管辖。例如:

台湾自1683年起被清朝划为福建省一部分,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中国一直都没有放弃要收回台湾的权利;

二战结束之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说了,台湾应该归还给中国;还有咱们在南海划的9段线,这也是接着二战之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来的。

中印边境争端,也是有着历史渊源,并且是殖民者侵略带来的。美刊认为,中国的主张具有强烈的主权延续性与法理连续性,而非“新兴扩张野心”。

与此同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确实希望发挥更大作用——但方式是通过多边体系而非单边霸权。中国高层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明确表示支持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也被广泛误解,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而非输出意识形态或推翻现有秩序。

美国政策误判:军事优先反而可能制造冲突。文章指出,美国目前以军事威慑为主的对华政策,是基于一个“并不存在的威胁”。中国既没有试图恢复历史上最大版图,也未表现出推翻现有边界的意图。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已经和14个陆上相邻的国家里的12个,通过友好谈判的方式确定了边界线。

要是美国把中国当成“生存方面的威胁”,那可能会带来不少坏结果。比如说,美国会浪费好多资源去准备应对发生概率很低的冲突;在亚太地区陷入没必要打的军事对抗里头;错过在气候、能源、公共卫生这些重要领域和中国合作的好机会;而且这么做还可能让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走得更近。

真正明智的做法:倾听中国,分清红线与可合作领域。文章最后建议,美国应真正倾听中国所反复声明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台湾问题属于“不可妥协的红线”——而不是基于想象制定政策。通过外交和经济接触、支持多边体系、稳定台海现状,才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有效途径。

文末写道,“中国正在告诉世界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华盛顿想有效地与中国打交道,最好倾听。”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美国《外交政策》上的那篇分析说得在理不?那肯定在理呀。

这篇分析给西方,特别是华盛顿那些做决策的人当中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一个能让人好好琢磨、反思的角度。其核心论点是值得重视的。

数千年的战略思维传统就决定了,中国与历史上那些依靠外部扩张维持活力的帝国不同,中国强大更依赖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统一。美国政客将中国理解为与苏联类似的、旨在全球输出意识形态的“修正主义国家”,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误判。

文章批评了华盛顿仅从实力变化的机械角度预判中美必然对抗的思维定式,主张应认真分析中国的“官方叙事”。这种方法论是严谨的。基于错误预判的“军事优先”政策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过度军事部署、联盟体系和技术脱钩,可能被中国解读为围堵和打压,从而迫使中国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最后可能会让这两个国家陷入他原本想躲开的那种“大国崛起引发对抗冲突”的困境

在中国战略研究领域里,对于国家该怎么发展、外交上采取啥策略,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韬光养晦”和“积极作为”就是两种特别有代表性的战略选择。这一分歧并非简单的政策偏好,而是深刻反映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身份定位、能力评估、风险判断与目标设定的不同理解。

一派认为,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尚未具备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全面对抗的能力,应继续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保持战略克制,专注于国内发展,避免过早暴露意图、引火烧身。另一派认为,随着中国实力增强,继续“韬光养晦”已不现实,甚至被解读为“战略欺骗”或“软弱退让”。中国应更加奋发有为,主动塑造国际环境,承担大国责任,捍卫国家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奋发有为”并非完全否定“韬光养晦”,而是强调在“保持战略克制”的基础上,更主动地争取国家利益与国际话语权。正如学者所言,两者是“继承中的创新”,而非“非此即彼”的对立。

所以,该文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国际关系中有一句名言:“实力即意图”,即使中国主观上只想保卫自身,但其飞速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庞大的军事建设成就,客观上已经严重削弱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传统军事优势。这种“能力”的积累本身,无论意图如何,都会不可避免地引发美国人的不适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国强大到被所有人都认可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时候,美国人才不会把中国当成威胁。“绝对安全临界点”的概念说明,中国实力强大需要一个被全世界认可和适应的过程,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总之,最危险的不是所谓的中国“野心”或美国“恐惧”,而是双方因战略误判而走向一场谁都不想要的冲突。《外交政策》的文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试图减少这种误判。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1
用户10xxx31
2025-10-04 08:56
说来说去,美西方还是幻想着,还没有睡醒里呢,还是活在3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