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用中央处理器的主流配置到现在还停留在六核心或者八核心?我之前花了一百多块钱购买的E5 2690v4这款处理器都已经拥有14个核心了,然而像现在主流的5500、5600以及12400F这些型号却仅仅只有六个核心,这一现象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吃亏了吗?

事实上,衡量中央处理器性能是否出色,核心数量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六核心和八核心的处理器能够长时间在市场上占据主流位置,是软件生态发展、硬件自身存在的限制以及用户实际需求这几个方面相互作用、达到平衡之后的结果。
▍软件生态方面:在大多数使用场景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核心
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应用程序依然主要依靠单核性能来运行,拿游戏来说,其中的物理计算、角色动作,又或者是浏览器加载网页的过程,这些任务往往只能由一个核心来负责处理,就算有些软件支持多线程运行,同样很难把所有的任务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核心上。

服务器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器虽然核心数量比较多,但单个核心的性能一般都比较弱,就像E5 2690v4这款处理器,它虽然有14个核心,可基础频率却只有2.6GHz,而R5 5600的单核加速频率能够达到4.4GHz,对于大多数家用场景而言,高频的六核心处理器要比低频的十四核心处理器更加实用,这就好比一名短跑冠军,即便对手是一群普通人,冠军依然能够跑得更快。
▍硬件限制方面:增加核心数量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运算

提升核心数量并不是没有成本的,首先,芯片的面积会因此明显增大,这样一来制造成本就会上升,在同一片晶圆上,能够生产出六核心中央处理器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十六核心的,这也是为什么核心数量越多的中央处理器,其价格往往会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此外,核心数量多了,功耗和发热问题都会体现出来,当16核的中央处理器满载运行时,功耗很容易突破200瓦(费电),普通的风冷散热器很难应对这种情况,如果使用水冷散热器,又会带来噪音问题和预算增加,而像12400F这样的六核中央处理器,基础功耗仅仅只有65W,使用50元左右的风冷散热器就能够轻松压住。
▍用户需求方面:性能出现溢出以及对价格比较敏感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讲,六核的中央处理器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玩游戏、日常办公以及进行轻度创作的需求了,当核心数量超过八核之后,边际效益就会明显下降,这就好比购买一辆七座汽车,如果平时只是一两个人乘坐,那么多余出来的座位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厂商在产品布局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千元价位的产品中,像12400F、5600这些型号都锁定了六核心,而拥有16核的9950X3D则将价格定在了五千元以上,通过这样的价格区分方式,厂商把更多核心的产品留给了那些真正需要进行并行处理的专业用户。
▍技术进步方面:核心数量之外的其他优化更为重要
近些年来,中央处理器的发展重点已经从单纯地增加核心数量转向全面提升整体效率,例如:
在架构优化上,Zen3架构和前代相比,把IPC性能提升了19%,这意味着在同频率下,Zen3每个时钟周期能完成比前代多19%的指令,我曾体验过 Zen2 和 Zen3 机型,感觉IPC 提升在日常办公中打开文件更快;
在缓存扩容方面,5600将三级缓存增加到了32MB,这样就减少了数据访问时的延迟;
在能效进步方面,现在的六核中央处理器功耗比多年前的四核处理器还要低,在续航能力和发热控制上也做得更好。

所以,在选择购买中央处理器的时候,不一定要盲目地去追求核心数量,应该关注自己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游戏的运行帧数、程序的响应速度、创作时的效率等,再结合自己的预算来做选择,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甜点级”产品,毕竟,一台运行安静、耗电量少且使用流畅的电脑,要比那些参数看起来很华丽,但发热量大、耗电量也大的“巨无霸”更适合在日常生活中陪伴我们使用。
我正在用的是i5-10400,这款处理器6核12线程,日常办公、多开网页、编写程序、PS处理图片,我觉得非常流畅,你们用哪款?使用体验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