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视角看,人之所以会“莫名烦躁、事事不顺”,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重节奏同时失拍的讯号。最可对照的文本是《易经》与《黄帝内经》。前者言“穷则变,变则通”,后者言“天人相应”。烦躁不是情绪的无理取闹,而是身—心—外界三弦失调的“变”前震音;若听不见,它就升级为“不顺”。
一、气数之律:每人都有“小四季”
《周易》把六十四卦配一年,是“大四季”;而个人也有“小四季”。出生八字定下先天卦象,每十年换一次大运,似季节轮替。当旧运将终、新运未启,两气交争,人便像惊蛰之虫,阳气内动而未外达,于是“莫名烦躁”。此时若强为,必与外境相冲,小事也磕绊,呈“事事不顺”。这不是运气坏,而是“卦气”在换档,提醒人该换跑道、换心法。
二、情志之偏:肝郁则“烦”,脾虚则“躁”
《内经》说“肝主谋虑”,肝气郁则谋虑不遂而烦;“脾主思”,脾虚则思无所主而躁。长期熬夜、屏幕轰炸、饮食冷冽,使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于是烦躁成生理常态。此时若再遇“气数交争”,内外火并,小事便被放大为“不顺”。所以烦躁先是“气病”,后演成“运病”。

三、地理之应:床位、桌向与流年飞星
玄空风水讲“流年飞星”。若当年五黄、三煞飞临床位或办公桌,人坐煞位,体内肝气再旺,也似火上浇油,夜寐多梦,晨起无名火。许多都市人每年固定两三个月“情绪低落—工作出错—人际冲突”,一查多是座位冲了太岁。搬位、转桌、挂帘即可缓解,这是“地利”调频。
四、人事之修:把“烦躁”炼成“进德”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烦躁既是信号,也是入口。国学不主张硬压,而教“转势”三步:止:先抽身。运交未稳时,减大动作,保睡眠,节言语,把能量收回来。观:写“情绪卦”。把每日最烦之事按八卦分类:乾为事业,兑为口舌,离为名声……两周后便知哪一卦最弱,即知自己哪条经脉、哪段关系需补。

化:借“小善”转局。运未到大善,先积小善:每日固定做一件不计较回报的细小利他,如让座、浇花、整理楼道。善不积不足以改“气”,但小善像给新运“暖机”,能把交争的阴阳重新搓合成“泰卦”。
烦躁与不顺,是天地人三才写给个人的“提醒函”。你的小四季要换季,请收拾身心,调座向,积小善。能读懂,则“烦”是“翻”,“躁”是“造”;读不懂,便陷在情绪里骂流年。下次再遇莫名之火,不妨先对自己笑一笑——那不是霉运当头,而是新季敲门“李志强奇门遁甲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