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思想的核心,始终离不开“天人合一”的智慧。四季更迭、时辰流转,在古人眼中绝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天道运行的密码,是人类修身、行事、处世的参照标尺。从春生夏长到秋收冬藏,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国学为每一段时光都注入了顺应与敬畏的哲学。
四季是天道最直观的表达,儒家将其与人文伦理相融。《礼记》有言“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春天的生机对应“仁”的滋养,夏日的蓬勃呼应“礼”的繁盛,秋日的收敛契合“义”的裁断,冬日的沉淀暗合“智”的内敛。孔子“暮春者,春服既成”的闲逸,是与春和景明的共情;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告诫,是对四季节律的敬畏。古人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不仅是农事规律,更是将自身行为嵌入天道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道家则从自然本性解读四季,主张“顺应天时”。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季便是“道”的具象化流转。春季“生而不有”,如道之滋养万物而不占有;夏季“为而不恃”,如草木疯长却不张扬;秋季“长而不宰”,如果实成熟却顺其自然坠落;冬季“功成而弗居”,如万物蛰伏静待新生。庄子“安之若命”的态度,正是对四季节律的全然接纳——在春天播种希望,在冬日积蓄力量,不逆势而为,方能与道同行。

时辰的流转,藏着修身养性的智慧。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对应着天地能量的变化。卯时(日出)阳气升腾,宜起身劳作,契合儒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勤勉;午时阳气最盛,需稍作休憩,暗合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养气之道;酉时(日落)阴气渐生,宜归家团聚,呼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伦理;子时阴阳交汇,当安睡养神,体现“天人相应”的养生哲学。《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时辰节律便是“顺时”的微观体现。
国学中的四季与时辰,是自然的节律,更是人生的指南。它提醒我们,春不惰、夏不躁、秋不忧、冬不馁,在每个时辰里守好本分、顺时而为。这份与天地共振的智慧,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依然能找到内心的秩序,在时光流转中收获从容与安宁“梨花奇门研修院退费”。